在教室练习两周,李东峻老师发我体式的速度还挺快的,目前给到了船式,估计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都只能练到船式。对此,我很知足,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呼吸。
从我第一次进入教室,听到老师说我的呼吸不对,我就有点犯懵,怎么呼吸就不对了呢?我没有直接去问老师,就想等等看,没想到两周的时间里,我对呼吸的感受发生了改变,其中有亲身经历,也有听同学与老师对话的收获。
以前我练习时,会有呼吸的声音,至少我能听到。由于李老师很强调呼吸,也会提醒我们呼吸要有声音,这个方面我就会倍加留意,有时难免用力过猛,比如做着做着体式,感觉嗓子干,我的理解是嗓子那里太用力,就提醒自己要放松。
即便我的嗓子一切如初,这种更加关注呼吸的练习中,我觉得口水分泌得很多,有时真的要留个时间,咽下口水,老师说这是正常现象,那我就踏实了。
这一周有趣的是,有位教室的同学把她老公带来教室练习。那位同学跟随李老师练习只有几个月,感受很好,之前膝盖的关节炎没有再成为她的困扰。
她老公也是练阿汤的,但是膝盖伤了,她就想把他带来让老师看下他的练习方法,是否需要调整,可她老公只能体验3天课程,因为教室的位置离单位有点远。
有一天课下,那位同学跟老师请教问题,顺便想听下老师给她老公的建议。老师觉得她老公的练习还可以,但是呼吸有些刻意,不够放松。她也觉得,她老公的呼吸声音很大,但有点刻意拉长,确实跟教室里其他同学练习的状态不一样。
那时,我恰巧路过,就听到了这段对话,其实对我蛮有启发的。我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呼吸有点刻意为之呢?因为我最初接收到的阿汤练习要点是,呼吸要等长,可以稍微长一点,包括跟着掌门人的口令练习时,明显吸气和呼气的时间会长,也会延长一下呼吸。
回看李老师的授课风格,他会强调自由呼吸,并让我们数呼吸,就是吸呼1,吸呼2,吸呼3……我没听他特别提过吸气和呼气要等长,我也没敢多问,但这周有位别的同学在练习中,老师有指出,他的呼气太短,吸气和呼气要均衡。
再结合李老师对我练习的评价,他提到过,我需要放松,比如面部表情,那这种松是否也会影响呼吸的状态呢?
于是,在一次的练习中,我会尽量追随呼吸的节奏进行练习,比如先吸气或呼气,再做体式,当然其中要能配合上才行;我也会不刻意拉长呼吸,只是感受自己那个当下呼吸多长,尽量让它们等长,并在一个节奏上进行,便好。
就这样练着,我觉得在拜日式B中,那种体式的流动感很清晰,感受也很好。到后面整个站立体式,呼吸还都挺自然的,就是我在等着身体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吸气和呼气,没有让它刻意发生,没有打乱它的节奏。
其实,这种感受我以前偶尔有过,但不是从第一天练习开始就出现,而是做着做着,就觉得呼吸很自由。
我在想,是不是放下刻意呼吸之后,整个人练习的状态也会变得更为松弛呢?我是否在朝着老师说的那个松的方向前进呢?
可是,到了坐立体式,我能明显感受到呼吸的节奏有变化,这与体力无关,而是与体式进出的方式有关。老师教给我的方式,跟我之前练的不太一样,我发现为了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我似乎每个体式进入时,都要多加一个呼吸,这到无妨,今后练习久了,估计就熟悉了。
但是到了马里奇CD,我还会犯懵,一不小心,会进入之前的练习模式,就是一个呼气后,直接绑手。这在老师看来,我只想着进入体式,完全忽略了呼吸,我需要吸气,胳膊肘放到另一边的膝盖外侧,呼气,再去绑手。这个部分,我着实还得适应一下。
老师曾经让我看一位同学的练习,她当时就在做坐立体式,我真的能看出她的每一个呼吸,以及与每一个呼吸配合的体式,好神奇。
也正是这样的观察,让我意识到,也许在练习中,我需要更加留意呼吸引领体式这件事。毕竟,老师总在强调,我们每天练习的是呼吸,不是体式。我猜,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发体式的速度比我预期要快。
我甚至觉得老师给体式的标准是,在体式中(哪怕体式还做不到),学生的呼吸是否稳定,而非学生是否能做到那个体式。
以上这些纯属我的个人感受与猜想,我应该不会跟老师去确认这些内容,我会做的是,按照我的理解去在练习中呈现出来。
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他更看重大家练习中是什么样的,而并非大家能说成什么样。像我这种,就有点像,一天到晚想法有点多,可以夸夸其谈,但练习中仍有要调整的,我还是规律练习更为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