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得太难受。
站在室外一小功夫,汗水就顺着脸颊、后背往下淌,我能清晰的感受到汗水在我皮肤上的流动。不用摸就知道头发已经湿透了,发梢也是潮湿的,再待一会儿,估计发梢里能渗出水。
前几天让孩子们练习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夏天:修辞、典型动植物、动作描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时孩子们凭着匮乏的生活经验来描述,语言干巴巴的,我应该领着他们实地感受一下,这样他们的感受会更深,要比我口干舌燥地说教要好上很多吧。
现在的孩子生活很安逸,很多东西他们感受不到。比如课间的时候,会发现有孩子坐在走廊上,或者在庭院里活动,面对我问“热不热”的时候,他们说在屋里太凉了,需要晒晒太阳暖和一下。他们哪里能感受到在烈日下炙烤,那种手足无措与绝望的感觉呢?
书非借不能读也,生活也是非体验不能全面感受也。孩子们一切得来的太容易,他们感受不到过程的艰辛与美好。对于同一种事物,我们看到了背后的艰辛与难过,他们感受到的是没有感受。不是孩子们漠然,而是亲身实践的太少!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这句话突然就进入了脑海。
这是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的一段关于车夫们在烈日和暴雨下状态的描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这是老舍先生的感受,希望孩子们若干年后也能对生活、对学习有新的认知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