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丰富了,学生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二是讲中范读。三是讲后范读。
四、迁移体验,感情朗读
尽管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也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同感,从而化难为易,自然地进入创设的环境,融入自己的感情。
五、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1、停顿合理。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2、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态度。
3、快慢适宜。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
4、词语的连贯性。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定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