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来信说,你在魔都的水泥砖墙里生活,车多,人多,机会多,压力多,生活成本高得惊人,已经让你无法承受了。
你很苦恼,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怎样继续下去。是留下,还是回到普通平凡的家乡小镇,这是一道极难解的选择题。感觉,就像站在一条岔路口,一条路通往碧海蓝天,一条路通向绿肥红瘦的春天。
哪儿的景色都那么美丽,美丽到你心痒得无法放弃。
偏偏你,你和你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的异乡人,都要面对。
你觉得你很无能,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不干脆,太优柔。其实,要我说,这不是能力问题,而且,也这不是什么简单的问题。
因为,取舍,这是禅家眼里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否则,为什么佛家和禅家都有放下的故事呢?
雪斋禅师去拜访藏门禅师。两人相谈尽欢。雪斋禅师要告辞时,藏门禅师送他到门外。
藏门禅师指着庭院里的一块石头,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且说说看,这块石头是在心内呢?还是在心外?”
雪斋禅师回答说:“在心内。”
藏门禅师问:“一个行脚人为什么要将一块石头放在心里?”
雪斋禅师哑口无言。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法中一个很重要的佛理。人有二颗心,一颗真心,一颗妄心,大都数人都用妄心在生活,因为人都不太明白自己有二颗心,更难分清那一颗是真心,那一颗是妄心。找到真心很不容易,即使是有很高造诣的雪斋禅师也做不到。
你看,取舍如此之难,所以,你也不用再烦恼。
眼下,你只需静观内心,想一想,你自己想过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离开那座大都市,你是不是能在安静无波澜,也无更多选择余地的家乡生活下去。
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只不过是安放一颗心罢了。亿万富豪要安放他们那颗自强不息,超越常人的卓越心;竹篱笆下,玉兰花旁,小径常扫的农家人,也只是想把那颗闲适安然的自得其乐发扬光大;粗茶淡饭,更鼓声声,寺院道观,那些远离红尘的道外人,也不过想在繁杂的世事中寻到一方净土。
说到底,如果你的心能够找到合适的安放点,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都会活得安然,不浮躁。
我想起关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故事来。
宋神宗元丰二年,即1079年,重用王安石施行新法。当时,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和新法代表王安石斗争激烈。
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任上,例行公事,作《湖州谢上表》,大意是说他自己身为臣子过去无政绩可言,再说皇恩浩荡,值新法施行,苏轼对新法颇为不满,故在结尾处续上几句牢骚话,却惹下塌天大祸: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结果被以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被牵连者百余人,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就是王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地处岭南荒僻的宾州。王巩南下时,他的歌伎柔媚美丽的柔奴毅然随行。
四年后,王巩才得以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两人相见,倍感亲切,于是王巩准备酒席宴请苏东坡。席间,他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历尽艰辛的柔奴柔声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柔奴的回答石破天惊,令一代才子苏轼豁然开朗,恍然大悟,遂写下一词《定风波》
-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士,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啸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一世,无论曾经辉煌或者成功,都有可能尘归尘,土归土;无论如何颠沛流离,都要归于荒冢,而无论曾经多么荣华富贵,纵横驰骋,最终都可能要安抚一颗心灵,此心不安,则生亦不若死。是矣,太多的人,终于开悟,释加牟尼抛却王家风范,创立佛教;李苏同抛却凡尘三千根,皈依佛门,世上才有弘一法师。当荣华若粪土,只望心安,安于尘,则尘,安于土,则土……
行走在茂密的水泥森林,满眼霓虹闪烁,满耳车笛声声,笑语喧哗,车辚辚,马萧萧,一颗心却不知搁在哪片叶上;漂泊在异乡土地,哪一寸天空都似乎是别人的家园,而心心念记的,却是梦里常回的故乡——小桥流水人家,山青草碧,满眼芳华,草香如梦,繁花似锦,故梦幽幽,于是,此心何安?
2
奥修说:“我只支持一种勇气,那就是成为自己的勇气。”
其实,无论你选择在哪儿生活,都无须烦恼,只要,你能成为你自己。当然,成为自己是需要勇气的。
在景德镇已经安家的刘其奕和陈知音夫妇就是拥有这种勇气的人。
四年前,来自江南大学的陈知音来到景德镇,参加柴烧陶艺班。在这儿,她认识了未来的老公刘其奕。柴烧陶艺是非常古老而又奇异的烧陶技艺,讲究的是陶土与材料的巧妙结合,柴烧温度的不可控制会导致的颜色与花纹的变化。柴烧技术与当下的工业性的气烧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辛苦也不难为外人所了解。
当下,太多的年轻人喜爱过优裕轻闲的生活,但是,这对85后小夫妻不辞劳苦,却迷上了柴烧,并且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附近的山村里,花了4万8千块,买了栋房子,并开设了自己的柴烧窑,每天与柴火、泥土在一起。
学习是无止境的,创作也需要灵感。为了寻找更丰富的创作源泉,他们还开车,从景德镇出发,去安徽、江浙、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旅行,还去了宜兴、德化、龙泉等一些小地方,一边旅行,一边创作。旅行结束后,他们将这一路烧制出来的作品,做了一个展览“旅行一年”。
喜欢一个词语“不喧哗,自有声”。
无疑,像刘其奕和陈知音一样行在路上的人,恰是这样的人。太多时侯,我们无需说什么,但只要你一直在努力前行,去做,自会发出你自己的声音,无论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近来有一则新闻说,“BBC一部纪录片跟拍了49年,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还是当年的导演,从童年,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导演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只是想研究“穷人与富人差别到底在哪儿”。
一件事,一个课题,坚持四十九年,本身就是一个壮举。
这样的行走,让人们对语言的华丽与喧嚣弃如敝屣。这又是一个“不喧哗,自有声”的故事。
所以,你看,其实,你生活在哪儿并不重要,但是,你做哪些事,坚持了多久很重要。
一件事能够持续很久,证明你对它的确有兴趣,你的心在那儿。安心的工作,会很容易让你感到幸福。
成为自己,所需要的勇气,你拥有了吗?
无论如何在尘世间摸爬滚打,无论收获了怎样的珠圆玉润,亦或断垣残壁,或者怎样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广漠踽踽独行,都只求心安就好。
倘你,行进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尚不能安心,就请回想起柔奴千年前的这个警语吧。
千年前,苏轼终于明了柔奴的境界,开启了他一生安步当车的生活,寄情山水,深思人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将一颗心重新安置,于是,他终于心安了。
亲爱的朋友,你知道该如何抉择了吗?20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