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过去了一个周,你是否依然上班挤地铁,下班挤公交,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那些在跨年夜许下的新年愿望是否随着日常的一地鸡毛慢慢淡忘在你的脑海中?说好的要改变自己,迎接全新的2018的,可为何还是那个原地踏步的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各种新知识,参加各种行动力社群,从少得可怜的那点儿工资里抠出钱来买课学习,可为何要么是半途而废,要么是越学越焦虑?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运行着一套不成文的规则,叫二八法则。成功的人只有20%,剩下80%都是普通人;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真正重要的知识只有20%,你需要用80%的时间来学习、掌握这20%的知识……这些句子是不是很眼熟?是的,不少励志成功学、知识管理等书籍、文章里或多或少都会告诉你这个法则,因为,它,是真的。
或许,你还在纠结李小璐出轨事件到底是真是假,但有一部分人已经利用这个新闻赚得盆满钵满。没错,就是那些公众号的作者们,各大平台都借此热点事件发文,宣扬他们观点的同时,赚取大家的打赏。毫无悬念,他们是那20%,而正在考虑站队的你,就是那普普通通的80%。我们且不说“连买件儿自己喜欢的衣服都要考虑再三的你,来为这些挥金如土的明星们操碎了心”这件事儿到底该不该,我们就来单纯地来谈谈我们是如何沦为了那80%的普通人的呢?毕竟,我们真的努力了。
是啊,我们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每天都无比充实地活着,做一个优秀上进的小青年。可是,我们真的努力了吗?6点早起打卡的我们真的足够勤奋吗?NO,NO,NO,在我看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懒。懒在哪里?懒在“思考”——我们听书、上课、看文章,自觉学到了很多高大上的新知,什么“热带雨林效应”,什么要“提升认知”,我们就像鲁迅先生文章里写的那样,渐渐地变成了“拿来主义”。因为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一味地订阅很多专栏,听了很多书,但那些都只是信息,是知识 ,在自己脑子里一瞬即过,充其量,再听到的时候,我们会沾沾自喜地说:嘿,我知道这个知识。是的,我们普通人更多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但“知道”并不是“得到”。
你不得不承认,你的脑袋每天被各种信息塞满,思考能力已经越变越弱。别人抛出一个问题,你第一反应不是调动大脑去思考,而是不自觉地在存储区域筛选,是否听到过相关的信息,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企图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而这,恰恰就是我们沦为那80%的原因所在。
因为,我们用来“解答”问题的知识,是那20%的人创造的,用别人想出来的产物,企图去打败那群人,这怎么可能实现呢?
所以,你明白了吗?为了跳出这80%的怪圈,我们必须调动自己的思考力,让那渐渐习惯了“拿来主义”的大脑自己去运转,寻找答案。就像,就像小孩子认真观察蚂蚁搬家,然后在大脑里构思一个离奇的故事一样。我们,必须让大脑产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产物,才有可能破局,往那20%靠近。
马云创造了电商的概念,马化腾创造了移动社交的概念,ofo创造了共享单车的概念,并且,他们一直保持独有的思考力,所以,他们站在了行业的领头位置。唯品会、京东这些后来者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差异化的创新,也紧跟其后。所谓创新,必然是思考的产物,绝不是整天收集别人已有的信息就足够的。
可是,你说,“思考多难啊——我好像一思考就想逃避,根本不懂得该如何思考”。当然,生而为人,本就不容易,要想成为那20%,必然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努力和思考力。我们可以看看“结构思考力”、“逻辑思考力”等教授思考方法的书籍,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强迫自己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发挥大脑的思考作用,慢慢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像,听到李小璐出轨,写情感类的公众号从“女人该不该嫁那个追了你很久的男人”着手,写方法励志类的公众号从“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着手,警醒大家要好好规划人生道路,他们都针对自己的特色,做了个性化的思考,再抓住尔等看热闹的心理,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其实,他们跟你相比,只不过换了一个维度思考问题而已,他们不再去追究事情的真实性,因为人家明星的事儿,哪用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操心,而是从“如何从这事儿上吸取经验教训”上出发,然后思考扩展…..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跟我一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出发,来找找答案吧。不要担心答案是错的,因为从人生的维度来看,这点错真的不算什么。但是,长期思考力的培养,是能够将你带到那20%的额!
给大家布置个练习题:最近股市疯涨,请大家动动脑筋,从各个维度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