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我终于一口气看完了有些晦涩难懂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虽说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的内容,历史书也不乏提起,但到了真正融汇到一起来看时,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汉唐儒道的新发展,再到宋明后的新儒道、理学、心学,整个中国哲学的框架尽在眼前。但如此这般思想,恕我不能称之为“哲学”,其思想杂乱,杂糅了诸多神学、宗教思想,读来虽繁杂、思想虽多,但我尽量保持内心对于阅读和思考的判断。
在古代,从治国思想、平民理论、实践探索,到后来的古文新注、思想革新,每一种思想都是源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每一次注解又结合了各时代的背景、政治环境等,因此,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的这些思想为人们理解人和世界的指导工具,可称为“中国哲学”。当你了解这些哲学后,再来看历史剧、武侠剧、玄幻剧等影视作品,就能很容易明白其中特有的历史根源和这些思想起源,这也算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让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又几乎可以解释一切。
静则生动,动则生乱,乱则复静。
无论是中国各朝代的历史,还是各时期的哲学,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着。春秋战国动乱后,魏晋南北朝复现动乱。秦汉大一统后,宋元明清复现大一统,整个历史无外乎应了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说每个朝代都在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可永远都会有朝代被颠覆,有新势力取代旧势力。
人非圣贤,有的惑于食色,有的醉心于兴趣,还有的迷于贪婪,人心复杂,朝堂势力更是盘根错。由此,在各朝各代政治环境酝酿下的哲学思想亦是如此,有的醉心权术,欲用强权使国家统一、民心归一;有的则消极避世,在无可救药的世界,寻求与外界隔绝的理论;也有的试图以理论解释天下,让世界处在预计、可解的理论中。如此,云云总总的思想理论,有很多都是顺应统治者的愚民、顺民思想,即使是那些原本远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后期也是在不断变化,被有心之人利用、发展,重新加以解释,博取统治者的关注。
但不管怎么说,如此庞大的思想体系,优秀的和偏激的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国文化的灿烂瑰宝。并由此而衍生出的治国之道、建筑美学、美食、壁画、琴艺、诗词、服饰等,皆以成为各朝代的标签,成为中国文化、文明和艺术的构成体。
如果想要更懂中国人性、人心、中国历史哲学的发展,皆不可离开对这些文化思想的学习。
因为自古以来的农业为本,所以人们习惯于从经验中获取知识;
因为阴阳道家的矛盾思想,所以中国人性包容了矛盾双方;
因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提倡适度、礼教,所以中国人明白能屈能伸、处事适度,学会了极度隐忍与耐心,学会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同时也学会了做事不偏不倚,奉承该奉承的,即新式礼教思想。
身在此环境中的我们亦是如此,凡大智大慧大勇之人,可成为一代领袖。而那些不偏不倚之人,皆为中人。于是生活中必须小心翼翼,共生共融。人们开始习惯在小圈层中,能傲则傲,反之则屈奉,此乃中人,而非本心之人。
当时代发展到现在,物欲横流,私欲繁杂,人欲更是在社会中渴望得到无限的放纵。道家者流,如流觞君子者恐常怀绝望之心,我亦常感叹很多领域过度的欲化、娱乐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推崇和学习的地方。
只是领袖人物更懂创造价值,更懂人心,而普通大众则更乐于享乐,更容易被掌控。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不,这应该是最没有信仰的时代吧!
古有诸子百家思想,各教派或是针锋相对,或是相互学习,各种思想不断发展、演进,著书立说,才有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而今并并没有看到多少拧的出来的东西,大家只是不停地复古旧有的文化思想、服饰建筑,今人的艺术创作,要么从旧文化中二次创作,要么引进外国文化融合,而真正算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又是什么呢?不过是在不停的追逐,不停的变换,不停的交替循环,不停的挑战底线……
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或随之享乐,或看起来像个疯子。有多少人清醒的活着?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夸大刘的《流浪地球》,也有人批评他说他把未来社会写的太理性,缺少感性的东西。于是我自己去看来大刘的《时间移民》和外国科幻《银河帝国》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
在未来世界,人性的东西会越来越少,文明的东西越来越理性化、科技化。在这类科幻世界中,科学研究、探索宇宙成了主旋律,其中对人心、文娱的说明几乎成了一种标配的存在,感受最多的仍然是人们对科学探索,以及领地、权力的争夺,使能源和时间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用时间能证明存在,用能源保证人类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