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后来的我们》,大概是上映前的宣传造势太猛了吧,一水儿的公众号排队煽情,以至于真看了电影过后,落差,挺大的。
怎么说呢,按照豆瓣网友的一句话,“刘若英直接上去唱首歌都比电影来的感动”。
我自己来说就三个字,不走心。
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前任为吹嘘前任。
台湾导演想要讲北漂故事,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想象力又很匮乏,就出现了电影里随处可见的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情节硬伤。
人物交代不清晰。男主林见清的家庭背景、人物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对女主方小晓的描写却近乎潦草,除了一个不知道在哪的妈,和十年后的经济舱这个确定因素,她从何而来、过得怎样一无所知。
男女主的相爱也很没有逻辑,浑身上下散发着年轻正能量的井柏然爱上了没上过大学、想通过嫁个北京人住进大房子的虚荣女孩周冬雨,爱的点在哪?
唯一可以佐证井柏然爱上周冬雨的理由,是他对周冬雨说了一句俗不可耐的台词:“你会打牌、会喝酒、会骂人、和我见过的所有女孩都不一样”。我想说,这样的女孩我身边到处都是好吗?!
强行相爱,最是尴尬。
剧情基本处于一种崩坏的节奏。想要好好讲故事,却没有打好根基和框架,靠情怀硬撑着肆意渲染剧情。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最疑惑的一点就是,男女主怎么能穷成那样?
林见清是计算机系的大学生,怎么着也能找个正经工作吧?至于沦落到在地下通道卖黄片吗?我以为电影后半段会让他进入某个游戏公司一路打拼升级,没想到还是在做客服、送外卖,然后某天自己设计的游戏突然就火了,一点铺垫都没有……
方小晓也是,明明是人精的性格,卖房子收入不低吧,别说卖房子,做美甲都能活下去,两个人至于挤在一个下雨漏水的隔断房或者地下室吗?好像编剧是故意为了穷而穷,通过穷来表现他俩爱情的坚贞不一,通过穷来试图引起北漂的共鸣,可是,努力生活的人,真的没有那么那么穷。
我到了也没弄明白他俩为啥要分手,明明两个人感情都在,只是贫穷击垮了他们。女主都说分手了,又跟男主回老家装情侣我不太看得懂,而且男主都有钱买了房子了,女主还要坚决分手我更看不懂,口口声声你不懂我要的是什么,你俩认识好几年了他是个什么人你心里没点数吗?大概是恋爱的人都有点作吧。
可是几年后男女主重逢,小晓又哭地梨花带雨的跟见清说,“我错过了你”,原谅我发出三个问号:???
男女主重逢真的是全剧最大的槽点,已婚生子的男主跟女主同开一间房声泪俱下地回忆过去,这个设定我真的忍不了。
男主的妻子有点被妖魔化,区区几句台词,只是提到了小孩的上学问题,却被塑造成一个势力现实的无趣妻子,仿佛妻子的话题永远也触不到林见清的内心,浪漫和爱都留给了前任。
妻子被塑造成了蚊子血,前任是永远的白月光,请给现任一点尊严好吗,这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意义吗?
《前任3》也是讲前任的,但是《前任3》想说的是,珍惜眼前人,别让前任的遗憾再度上演。
电影看下来我总觉得有点像《甜蜜蜜》,但不同的是,只有皮囊,没学到精髓。
《甜蜜蜜》的背景是香港正面临着回归的特殊时期,港人的心理动荡、时代的巨大变革都包裹在爱情线中详尽地刻画出来。
张曼玉和黎明都是港漂中艰辛的一粒尘埃,在麦当劳打工、做洗脚妹、拉人学英语赚中介费,底层人民的挣扎和痛苦,细致到让你对港漂生活深信不疑。
张曼玉和黎明是因为耐不住寂寞上了床,但不是睡一觉就爱上了,她虽然爱上了黎明,但却放不下心中的虚荣和妄想。
黎明有未婚妻,他深知自己给不了张曼玉想要的生活,对张曼玉的爱让他内疚、矛盾,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懦弱无力。
更复杂,更现实,更戳心。好的爱情片都在讲人性纠葛,而不单单是儿女情长。
当然《后来的我们》也没有优点,两位主演的演技不可否认,相比剧情,井柏然和周冬雨恋爱状态的表演更加真实,一起吃个泡面,就笑个不停,玩个游戏击个掌,就笑个不停,那种“我看到你就想笑出来的感觉”让人无比窝心。
这种感觉我也曾有过,和很喜欢的人在一座城市,好像有了依靠,打拼都有了底气,尽管和之前的忙碌没什么区别,但就是觉得很快乐。
最后,想拍好一部好的爱情片,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