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个人感觉这本书应该叫[神经科学],不止非常全面的剖析了关于情绪是如何产生如何作用以及社会现实对情绪的影响,同时结合人的感觉很细致地讲解了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对传统情绪观的反对并提出了情绪建构论。她认为情绪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情绪也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存在所谓的“情绪指纹”,情绪是人脑数十亿神经元建构的体验,会因为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大脑要先理解情绪概念才能建构出情绪实例。所以对于情绪来讲,变异性是常态,情绪指纹只是一个神话,我们是我们自己体验的建造师。
在每个清醒时刻,你的大脑都会根据过往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指导你的行动,赋予你的感觉以意义。当涉及的概念是情绪概念时,你的大脑就会构建情绪的实例。
大脑内在活动是梦、白日梦、想象以及幻想的源泉,这些都统称为“模拟”。我们体验到的每种感觉都是由大脑内在活动产生的,包括我们的内感受感觉。内感受感觉是我们绝大多数基本情绪的源泉,这些基本情绪包括愉快、不愉快、冷静和紧张等。
想象一下,如果突然出现一声巨响,大脑是不是在努力搜寻出现巨响的具体原因?在我们不明所以的时候,大脑会问自己:我过去体验的哪种组合和这个声音最相似?这就是大脑在以过去的体验为指导,作出预测,大脑通过进化实现有效连结,进而形成有效预测。而事实上,大脑的内在活动就是作出不间断的预测,通过预测,我们的大脑构建了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包括过去的点点滴滴,并且评估我们有多大可能性把过去的点滴应用到你当前的情境中,在我们阅读时看到一个词汇大脑也会根据我们掌握到的词汇预测下一个词汇是什么,大脑会通过预测启动我们的身体运动,甚至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在大脑预测后采取了动作。大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外部刺激被动反应的机器。大脑由数以亿计的预测回路构成,这些回路创造了大脑的内部活动。视觉预测、听觉预测、味觉预测、运动预测存在于整个大脑中,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大脑的预测回路决定自身的身体预算(也就是决定滋生能源资源运行器官、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来保证身体的整体预算平衡。如果这些预测与你的身体的实际需求长期不同步,那么要想使它们恢复平衡就很难了。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即“情绪粒度”,通俗来说,“愤怒”、“快乐”、“恐惧”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表现,更确切地说这些词汇都是情绪的类别。不同的“快乐”有:金榜题名的兴奋,和朋友畅聊的愉悦,升职加薪的神清气爽。在辨别情绪体验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能否对情绪有更精确的解读,就决定了一个人“情绪粒度”的高低,“情绪力度高”是指可以准确解读内心的情绪状态。如果我们能把感觉细分为很多个不同的层次,那么在预测、分类、感知情绪时,大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我们提供工具,做出更加灵活、有用的反应。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对你的感觉进行分类,更好地调整我们的行为,从而更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提高情绪粒度的关键就是学习新的情绪词汇,来促使我们的大脑融合已有概念,形成新概念,积极改变我们的概念系统,我们的预测和行为随后也会发生变化。词汇孕育概念,概念推动预测,预测调整身体预算,身体预算确定我们的感觉。
书中还谈到,“情绪”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一类社会现实问题,这和《人类的起源》一书观点一致,这种“真实”是由感知者在大脑中构建的,两个人或更多人认同的就是社会现实,把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分类,除了它们拥有的物理特性,再赋予它们新功能。然后,我们将这些概念传递给彼此,将彼此的大脑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这就是社会现实的核心。
情绪没有指纹,因此也没有准确性一说,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