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重新找回自己》
作者:陈海贤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个话题其实有时候,就很大,大的让人觉得虚无缥缈。
但是我在做回自己的路上,一路前行,我发现,这个才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是需要潜心每天都值得修炼的问题!
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现在知道,这也是一种咒语。
这是一种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诅咒。
我在外人看来很优秀,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我的奖状和事迹被贴在学校的公告栏里表扬,人人都在说我很优秀。
但是,我内心又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我要假装自己很“优秀”。
一个本来就很优秀的人,提心吊胆的假装自己很优秀,并把所有优秀的证据归结于自己的“假装”,这种防御心态让自己随时保持警惕。
在他们周围,外人却以为是“矫情”、“心理承受力差”、“自己太作”、“太多要求”,他们自己感到压力无处不在。
这种“惶恐感”是“别人家的孩子”共有的,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也许,我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过这样的理论:当儿童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于是,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出一个他们认为的、父母喜爱的“自我”,缓解这种焦虑。
我们可能会以为差生的压力会比较大,其实在尖子生的群体中也存在各种的压力。
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些压力?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怎么做是对还是错?
这些答案是心里最深层次的安全感所提供。
我们会通过克服不安全感让自己不断地提升。
不断提升的动力又有所区分: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指向成长的动机和满足匮乏的动机。
这两类动力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性思维和僵固性思维。
我们鼓励大家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安全。
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我的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性,我不需要去过度的被关注,我已经有了自己安全感的创造能力。
我可以很好的接受成功,我也可以很好的接纳失败。
我所在的领域或者是我喜欢的事物,“成功”和“失败”在于我如何来定义这两个词。
我的存在就是意义,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不需要用“优秀”刻意包装和展示自己,我也不需要用他人的定义规划自己的生活。
我需要让自己稳定、自发、平和地成长,重新找回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安全感。
这本书是陈海贤老师的暖心之作,全书分为九大章,书中既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又有非常多的心理咨询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我的世界我做主,与所有的存在共存,接纳存在、接纳自己,勇敢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