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孔子,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往往是孔庙中儒圣的形象,但其实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还是一名武林高手。
春秋是一个十分精彩复杂的年代,金庸小说中的越国牧羊女阿青,便是能一人独破二千甲士的绝世高手。而同一时期的鲁国第一高手,便是孔子了。
孔子的父亲是当时“鲁国三虎将”之一的叔梁纥,身高十尺力大无穷,曾以一人之力托住城门为军队争取撤退时间。
有这样优秀的基因,据记载孔子身长九尺,也是个两米左右的魁梧大汉。《吕氏春秋》更是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说孔子的力气能一个人撑开城门,实打实的“孔武有力”,但他不愿因此出名,也不让别人知晓他的力气。
春秋年代读书人,擅长武功、射箭、驾御,外出都是佩剑的,不仅不文弱而且都有那么一两手功夫。
孔子更是当中的佼佼者,他传授的六艺当中,射御两项也都是武行,更在六十多岁高龄给徒弟展示过自己的驾御技术,可见其本领高超。
虽然论语一直对孔子的武功有所遮掩,但是我们仍能从细节之处找到一些孔子武功实力的证明。
首先,孔子年轻的时候是使用兵器的,和射雕英雄传中的柯镇恶一样,都是用杖的高手。
像他斥责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时候,同时杖叩其胫。这个“叩”的动作,如果是用杖的尖端部位来叩,那很有可能还是点穴的一种手法。
但和独孤求败一样,孔子很快就达到了草木飞石皆可为刃的境界,正是所谓的“君子不器”。这句话既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武学的道理。
得到孔子真传的孟子,说过一句名言:吾善养浩然之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养气也是一门必修的功夫,我们可以当他是一种养生之法,或是当作儒家的修养之术,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内功。
但如果想探究孔子的武学境界最后到达了哪一个境界,那还得看他老人家自己怎么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只说到自己七十岁的境界,如果要找一个对照物的话,那应该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金庸形容老张的时候也是用了“从心所欲”四个字。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张三丰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已然是百岁高龄,而孔子那时才七十岁。
春秋时代发生的很多事,都被披上了一层浪漫色彩,正如阿青武功再高也不可能一个人打两千个职业军人。
孔子的真实武力也很难考证了,毕竟每个人可能都有那么几种特长。或许他就像演戏演得不错的歌神张学友一样,孔子只是比一般人高大强壮一些,一个身体不错的读书人。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例如是从什么时候书生和体弱联系在了一起,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些读书人丢掉了阳刚气质,浩然之气没有反倒是一肚子蝇营狗苟,对职场潜规则期妇女孩子这些事情特别拿手。
再看看古圣先贤文物兼修的完美品格,或许值得我们汗颜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