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年同同九岁,过了暑假就上了四年级,那年暑假,我和同同一道读了《明朝那些事》。
或许是刚刚读完这六本大部头的缘故,那个小孩对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还记忆犹新,当然,尤其是最后一本中的。那个最后一本中,讲述的自然是明王朝的没落,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惊险刺激,比起官场的机关算尽来,战争故事往往更对小男孩的胃口。因而当合上那最后一本书时,他记住了崇祯和皇太极,也记住了袁崇焕、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
一日,当那个小孩再小大人般与我闲聊些袁崇焕的是非时,我突然有个想法,能否将历史和地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呢?因而我突兀地问他,“想不想去辽西走一走,去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浴血拼杀过的地方看一看”?那个小孩愣了一下,而后问我“远吗”?
“不远,如果愿意,马上到来的国庆节假期就可以去。”
“辽西有什么?”
“有山海关,有兴城古城,有红海滩……有这个季节新下的稻米和螃蟹,也有这个季节稍微有点冷的阳光、沙滩、海浪和小船长。”
当然,辽西还有山海相依的辽西走廊,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从孙承宗到袁崇焕,再到吴三桂,他们都曾经以命相搏地争夺过那里、保卫过那里。只如今,辽西与冀东实现了统一,这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也便失去了为险据守的军事价值。不再有人争来抢去,也使得这里的关隘丢失了传奇,以至让人觉得,占用这超长假期去到那里有些舍不得。
只这样的假期却也临近了,再远些的地方,车票和机票都不好买到了。而辽西却是可以掌控的,关于这点我竟有了些入京后的李自成曾有过的自信,因为去到那里,我们可以实现交通自由。
那个国庆假期首日的一早,我们就开着车子上路了。
我们走的是G1高速,那条路原本叫做京沈高速,它将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锦州、沈阳串联起来。如今又从沈阳辐射到了哈尔滨,因而也被称做京哈高速。不过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还是习惯地称它为京沈。
现在从北京到沈阳乃至哈尔滨的京哈铁路,也走这样的相似路线,它是国家的Ⅰ级铁路,足见这条线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交通大动脉意味。
02
小时候,每凝望中国地形图时我都有一个疑惑,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明明都有着大片绿色的平原,但为什么秦时的长城却要止步于辽西呢?为什么秦皇汉武的威武之师,能击退匈奴千里却不能将东北膏腴之地握于掌中呢?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讲农业和游牧的分野时,提到“十五英寸等雨线”,他说“这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这条线换算成公制,大体相当于400mm等降水线,它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分界线。这条线以西以北是半干旱及干旱地区,以东以南是半湿润及湿润地区,它也是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重要分界线,进而也划分出了存在于我国疆域里的农耕、游牧两大文明。
这条线穿过北京北部的燕山山脉,而那里也是北京各种明长城景点扎堆出现的地方。
放眼北京以西,400mm等降水线却与长城分布线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大致吻合”。然而在北京以东,那条降水线就与长城分道扬镳了。400mm等降水线自燕山北上,沿努鲁儿虎山直奔大兴安岭,将整个东北平原留给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半湿润和湿润区域。而无论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却都止步于燕山,将整个东北平原拒之门外。
个人认为,造成400mm等降水线与长城防御线,在北京以东分道扬镳的原因,还是因为路。
我们今天看到的,连接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那条,贯穿辽西走廊的交通大动脉,在一千年前并不具备开通条件。宋代以前,这条穿过辽西走廊的傍海道在古人的记述中,还是如《三国志·田畴传》所记载的那样“滨海洿下,泞滞不通”的。
古时从中原去往辽东乃至东北,如不想身陷傍海道的泥沼里,就得翻越燕山。这样的道路在古时有三条,从南到北分别为,从迁安冷口关进山的无终道,从遵化喜峰口进山的卢龙道和密云古北口进山的平刚道。这些道路基本都汇集到古时的平刚,如今的朝阳凌源县,并从那里沿着大凌河进入到辽河盆地。
曹操北征乌桓和隋唐征讨高丽都走的卢龙道,北宋后期向辽国进献岁币一般走的是平刚道。曹操征乌桓返程时,走了部分傍海道,那首“东临碣石”的《观沧海》就应是那时写的,但曹操大军身陷泥泞的艰辛,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古时,这样的山路虽都是沿河开拓,但也不利于大规模军队的长途行进的,这或许也是我们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忽视经营东北的原因所在。进入的成本太高,而获益就显得有点低了。那个东北大平原虽然降水丰富土壤肥沃,但夏季以外的气温太低,作物只能一熟。更何况这样的平原区域虽然被中原忽视,但也不是无人居住的,还是那个《三国志·田畴传》所记载的,“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这样的抗拒也无形增大了地区治理的管理成本。显然这片东北平原的农耕收益,是抵不过中原政权的行政管理成本的。
这里说忽视,不是指没有经营,一般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期,我们往往会翻越燕山,以羁縻的方式将影响力拓展到辽东乃至更远的地方。而一旦中原有变,这些地区又往往是中原王朝最先放弃的区域。
而燕山呢,有点像是政权推进的阻尼器。当有雄心的政权想要经营辽东乃至东北时,燕山是前进途中最大的阻碍;而一旦政权无心拓展,安于守成,那么燕山又成了中原面对北方或东北方向的一条防御底线,这也是保守的明王朝耗费巨资,在那里修建雄伟又漫长的长城防御体系的原因。
那长城,不也正是燕山于北方中国的,魅力所在吗?
***题图选自怀素《自叙帖》,在这里感谢作者。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扬州慢》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