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让我身居闹市而不知向谁打开心扉。而《论语》似一泓清泉,注入了我那干涸已久渇望被滋润的心田。我已习惯了年复一年的日子,只闻噪音、声音,难闻心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年轻时,我们在生活的前线冲锋、陷阵,以憔悴换回存活,只有拼命干才能捎回一点生活的意义和分子。谁,不在挣扎?退休了,有闲了,可以选择想要的生活。可现在十三亿国人中,只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于是乎,传统断裂,道德崩溃、精神颓废、思想腐朽。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是任己随人欲横流,裹挟其中继续泥沙俱下? 还是清心寡欲,做回自己? 我如荒漠般贫瘠的一隅,象这片不知所从的土地,我扪心自问:信仰缺失,何以立命?
我独自徬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廖的雨巷,他出现了,李华先生——我的国学老师。用他特有的方式,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传递古圣先贤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天天为我点睛明目,给了我生命中最好的开端。既展现了他的情怀,又让我这个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宮的鼠辈,再度回首,从已经逝去的历史中吸取知性的智慧与精神的支撑,使我有了一种更加多元人生的可能性,一种金钱权力之上的理想追求。
《论语》这部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经书,以其凝练的文言文、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将“仁、仪、礼、智、信” 亘古历今,植根于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孔子与弟子对面论道,行文之处,天马行空,起伏跌宕,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为我每日开启一扇心窗,倾听一片心音,感受几分率真与不俗。我沉浸在清新淡雅的神韵中,如饥似渴地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眼,装帧我一个个庸常的日子,
我已陶醉其名言警句的吟诵中而不能自拔。
国学源远流长,经典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以为,只有静得下心,潜得下来的人,把它当主食,而不是零食可有可无地吃,才有可能从内心留住经典的脚步,在自已的生命中延续其精髄,汲取其营养,不断反刍,找到生活的真谛。
现将我一个月来学习《论语》的点滴心得,抛砖引玉,与大家作一分享交流。
第一步:设立意境。先盥手,整衣冠,焚一炷檀香,沏一杯普洱,打开电脑,古琴轻音乐缓缓流泻我的静室书斋。古琴,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爱不释手的器乐,也是我之所爱。其音色和雅清淡,韵味虚静高雅。把自己融入到琴曲的音符里,环境跟心境达到完全的和谐统一, 用圣洁的心去读圣贤的书。
第二步:浏览原文。必须打开书本认真阅读原文。默读数次,合上书本,闭目,某字、某句、位于书本的某页某行,甚至标点符号都了然于心,如拍照一般呈现在眼前,再看其译文和名词解释。眼熟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三步:反复听名家朗读原文。抑扬顿挫,整个声息韵很好听,于细微处模仿其语气语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戴着耳机听了一遍又一遍,做到耳熟。
第四步:唇焦舌烂地背读。初读时,因其字眼生涩而拗口,很容易走神。要读准每个字音,必须得全神贯注。我认为古文的读诵有别于现当代文学,必须要有古之韵味,但又不能拿腔拿调,摇头晃脑佯装秀才。必须掌握诵读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了语气、断句的处理,并运用了声乐的气沉丹田,声断气不断的方法练读,字头字腹字尾归音吐字清楚,干净利落、朴实自然。我恭敬地站立着,气管不受低头姿势的压迫,让气息顺畅,更能振作精神,马上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画面,渐入佳境,让我更加兴致勃勃,使整个吟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不用看书完全能够背下来,读久了自然而然就渐渐成诵了。全篇诵完,神清气爽。每每读完,对古圣先贤也多了一份感恩之心。每天坚持串读,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第五步:抄写一遍。为了便于记住,默写原文,抄写名词解释和译文。一是为了重新拾起多年不练的钢笔字,二是为了巩固已经背出的课文内容。
实践证明,这五步下来,真正可以做到烂熟于心了。
我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了我们诵读《论语》的行列,每天上午群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真可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我心中有了期待,心态也变得年轻了。真没想到,原来诵读《论语》能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乐趣。
此刻,我关门独坐,古琴音乐伴着《论语》的诵读声,又流淌于我的书斋, 有智者相伴,我已不再孤独。
朋友,你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胸襟,不妨与我们一起学《论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