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14天
原文阅读: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讲解: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假如先生您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又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又何曾说了什么话呢?”
启发思考:
孔子说自己无言,不想说话了。为何会如此呢?想象一下孔子当时的心境,大概是非常沉重、非常无奈的,他一时感到无法开解,只能无语。他不想说话,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说不清,二是说了也没什么效用。
很多时候你可能发现,语言是很无力的,有许多事情或者感受,都是说不清的,讲不透的,甚至说出来就是片面的、残缺的。因为语言传达和沟通理解时,语言本身只占25%,语境占75%。而在孔子的话语习惯里,语言可能只占10%,语境占90%。
我们知道,孔子与弟子或其他人对话时,几乎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因材施教,都是根据对方的情况,来选择回答的角度和内容。这些回答被记录下来,如果换到别的语境中去,意思可能就完全变了。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都是微言大义,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悟。语言本身是有局限性,所以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就跟禅宗一样,不立文字。不过,王阳明的弟子们还是给他记述了一本《传习录》,陆九渊的所有书信也都被后人收集起来,照样有《陆九渊集》。禅宗说不立文字,相关的书籍还是浩如烟海。
另一种情况就是,孔子感觉说了效果也不大。就拿子路来说,他对老师最是忠心耿耿,他对老师的学问也崇拜得五体投地,学习和传播老师的思想,更绝对是不遗余力。但即使是子路,很多时候,特别是关键时刻,也没有按老师教的去做,否则他就绝对不会死于非命。并不是说,孔子教的就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是,我们在设想孔子“无言”的心境和想法感受。孔子也有感觉受挫的时候,情绪也有点低落,因此都不想说话了。
当时,子贡并没有理解夫子的心境,一听老师说这个话,立刻有点着急了。他赶紧说,您要是不讲述了,那我们后生晚辈可怎么办?怎么传述您的思想学说呀?
孔子怎么答复子贡的呢?“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这短短一句话,孔子的精神——入世情怀、主动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赫然而立。孔子虽身处逆境,虽历经百般挫折,心情郁郁,可他讲出来的话,仍然透露出以天地为心,以苍生为念,身负使命,绝不肯有一丝退缩的强大意志。千百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能从这个话中,体会到一股刚毅坚强的气魄,一种包裹八荒、吞吐山河的胸襟,令人内心充满感动和力量。
孔子拿天做比喻,天什么也不说,四季轮回,万物生长,不也运行得很好吗?这里,也体现出孔子的天道观的思想。《论语》中“天”字,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义理之天。孔子的天不是宗教性的天,而是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后世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法天”,或是“与天地合德”。人是天生的,一切应该以天为法。人要居仁由义,因为天地有生长敛藏;人要有礼有乐,因为天地有和有序。
虽然孔子说“予欲无言。”老子、庄子,也都主张不言。庄子《则阳》篇说:“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就是说,如果你说话靠谱,每句话都在道上;如果你说话不靠谱,说了一天也都如粪土。尽管我们对夫子这样的心情和感受可以理解,对庄子不言的逻辑也认同,不过,孔子真的什么都不说,行吗?不行,当然不行,他还得说,还得苦口婆心地说。孔子说不说话了,也是说说罢了…...幸好如此,我们今天才有幸读到看到他的思想言行,乃至于去努力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