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和信息传递。而这,其实就属于传播学的范畴。
从古代的飞鸽传书、驿站传信,到现代的手机、互联网,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虽然在不断改进升级,但传播的本质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而在各种信息复杂繁多的网络时代,我们想找到真实而准确信息的难度逐渐增大,也越来越难逃脱各种铺天盖地而来的传媒给我们造成的潜在影响。
所以,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了解和学习一些传播学的知识,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掌握信息传播的本质及规律,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智地看待身边的各种传播工具与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果担心自己完全没有基础,看不懂高深的专业知识,那不妨读读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书中围绕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进行分析,并插入了许多可爱的漫画知识点总结,读起来生动有趣。
此外,书中还采用了智能交互式课堂教学的创新表述形式,看着那些穿戴智能设备的同学与16位历史上著名的传播学大师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共同倾听着大师们的精彩讲述。
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信息本身没有意义,赋予它们意义的是人类。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去研究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信息如果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其蕴藏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现在我们公众号文章的点击率规律,也是这个理论的应用拓展。只有当公众号的内容能够更好更多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大家才可能会打开这篇文章,进而愿意关注作者。
威尔伯·施拉姆导师还总结出了一条影响受众信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一种信息让受众的满足程度越高,费力程度越低时,受众就越容易选择它。
而我们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阅读哪些媒体内容时,那些社会媒介所释放出来的信号,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影响着我们。
熬夜追剧、刷小视频,可能让我们晚睡一两个小时,也可能让我们因此少了相应的做家务、亲子或读书的时间。许多媒体的有趣内容让我们不可自拔地沉迷其中,慢慢失去了规律的生活。
除了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媒介带给我们的信息,还会很可能导致我们行为模式的一些改变。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日常浏览内容与兴趣爱好都会被后台记录。为了提高点击率,平台会继续向我们推送之前看过的同类型内容,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的信息过度摄入。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连续一个星期都看到惨烈交通事故的视频,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开车是件很危险的事。而假如你刚要打算买车,那这个想法估计短时间内大概率会被放弃。
成年人尚且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那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儿童,如果在接受媒体信息时缺乏大人的监管和筛选,恐怕成年后也很难摆脱媒体信息带来的烙印。
在如今这个自媒体繁荣、流量为王的时代,懂得些传播学的知识,无疑会帮助我们看清那些发布者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操控手段,让我们理智地筛选有效信息,避免过度沉迷。
清华大学出版社带来的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选取了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经典内容,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现象进行生动解读,十分通俗易懂。智能课堂的形式把师生间的互动、同学间对问题的讨论过程都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让人顿感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