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可欣
继上堂课后,时而收到她习练站桩时的图片及感受。今日,再次收到她的留言。
教学相长的日子,总能迎来一团又一团的和气。
思忖良久,将有益身心健康智慧方法分享给大家,并附上习练的要点。愿大家能在片刻时间里慢下来,欣赏自己。松下来,与己相处,更能寻得些许愉悦,便是暖阳升起。
(一)
《黄帝内经》里记载“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老子说,“有物混成,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说到了今天的站桩。独立而守神,肌肉若一。人是天地的人,上医不用药,站桩就是最好的药。站桩的历史可谓久远,是古人观天地万物而取象,并诸自身而形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
上古真人,凭着站桩而合同于道,与天地齐与万物同。
然,太极瑜伽中,有站桩、坐桩、躺桩之分。
何为站桩
古人常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体现了古人对健康人的站姿、坐姿和走姿都有一定的要求。
再仔细去观察周边事物:一颗树,根蒂牢系土壤,风吹雨打稳稳扎根底下。一座楼,深挖地基几米以下,一栋高楼大厦平地而起。
身而为人,那么站桩,顾名思义:双脚站立于一处,下身如木桩稳稳入地,屹立不动。
(二)
何为气
传统文化中“气”有三种来源:呼吸之气、五谷之气、精神之气。
呼吸之气,口鼻呼吸的气体。
五谷之气,“气”的繁体写法为氣。指的是人体食用五谷杂粮,经由消化产生的维系生命之营养。
精神之气,古时“炁”也称“气”,与上述描述呼吸吐纳,与营养之气不同。
气"的这层含义是形而上的,指充满整个宇宙的无形能量。“气”的神秘性多由“精神之气”引起。
“呼吸之气”与“五谷之气”带给人体运转所必须的能量,这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传统武术对于呼吸吐纳的训练正是针对这些能量之气的。内家拳认为:推动血液往前跑的那个能量就是气。
通常大家认为推动血液前行的动力来自心脏。但是这种认知太表面,因为人体血管分为三类: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
心脏的动力只推动动脉中的血液跑。将血液带回心脏的是通过静脉。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与静脉的血管,数量最为庞大,遍布全身,负责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和物质交换。
内家拳认为“气”是推动血液前行的动力,科学意义上来说并非是指动脉中来自心脏的动力,而是指毛细血管中气血流转的动力,以及末梢神经的感知力。
在静修中,无论打坐还是站桩,持续五到十分钟,身体上总会存现异样的反应。比如手指末梢总会出现酸麻肿胀,大腿发热发胀,甚至出现上下乱窜的热流。这些现象称为:气感。
(三)
习练重点解析
现在将注意力缓缓回到身体上方,微闭双眼,观察自己呼吸。如若气息停留在身上哪个区域,我们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鼻腔,感受每一次吸气,每一次呼吸。
随着呼吸次数逐渐增多,将呼吸放慢脚步,吸气时足以感受吸气气息由外向里经过鼻腔内侧,如同行走的脚步,摩擦鼻腔内侧,引入内层,越来越深。呼气时,从最里层经由鼻腔缓慢向外。
待气息频率稳定后,缓慢睁开眼睛。
站立,双臂双手自然垂挂于身侧。
双脚打开与髋同宽,十个脚趾自然松开平铺于地。脚踝松沉,力回涌泉。
微屈双膝,(似屈微屈状态)缓缓力下沉,回流脚掌。
站立时,双膝正前方、脚踝正前方以及第二个、第三个脚趾缝隙为一条准线。
感受大腿前侧向上延展至骨盆,腹部微轻推后腰命门处。臀部后方,缓慢下沉之意,骨盆中正。
松腰沉气,随着吸气,气由背起延展至头顶,呼气时,经由面部,气落丹田。
松肩下沉,腋下松空,仿若夹俩球。
顺着大臂外旋,松肘,转动小臂,松腕,舒指,气达指尖。
保持最自然的呼吸,静静安定于此。。
(第一次站桩,从5分钟开始,后续慢慢叠加时间,不强求)
站桩对身体的益处
站桩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
人在年轻之时,一般下焦比较实,上焦比较虚,上焦是指心与肺,下焦是指肝与肾。上虚下实,元阳充足,头目清醒,人就充满了活力。这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天上风轻云淡,地面绿树成荫。然而,到了老年,人会渐渐地变为下焦虚,上焦实。上虚下实,头轻脚重,人就会神清气爽;下虚上实,头重脚轻,人就会昏昏沉沉。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体的法则遵循天地的法则。天地之间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体之内也应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人体之内上虚下实,天地之间也应该上虚下实
桩就是要让身体的下半部分稳定下来,要有生根之感。
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头顶天,脚踏地,身体先有了根,体内的气才会自动地慢慢回归原位,上升则升,下降则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时间一长,身体就恢复到上虚下实的状态。
又如同一杯浑浊的水,越搅动,越浑浊,让它静止不动,轻的东西就会往上浮,重的东西就会往下沉,不一会儿,就能看见一杯清澈见底的水。
言到之处,“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 愿有缘者习练时日日喜悦!
作者简介:陈可欣
十年瑜伽执教生涯,太极瑜伽老师,喜欢文字,手写心的过程,照亮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