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楼》是严歌苓的散文集,全文共59章。一直在看严歌苓的小说,没想到散文也能写得如此丝丝入扣。
严歌苓,出生于上海,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一九八六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九八九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好莱坞专业编剧。她的代表作有《天浴》、《扶桑》、《少女小渔》、《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等。
这本散文集,前几章,主要内容是讲在哥伦比亚求学,看到、听到、经历过的各种事情,如蛋铺里的安娜,她失眠遇到的医生,以及穿插着她回忆记忆中的母亲,及母亲去世对她的影响,她与老公的相遇、相识、突破种种困难最终坚定地决定携手走下去的过程,以及,对梅新的感激。
接着,从第十三章开始,到三十二章,她花了大量的篇章来记录,她在阿布贾的生活,如做礼拜,买蔬菜,面具等等。琐碎真实到让人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
然后,是几篇主题文章,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911事件的,那篇名为“我爱你,再见了”,让我忍不住哭了又哭,看了又看。
“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阅读使人明智、智慧、成长。而又不需要借助这个世上最为复杂的各种人际关系,单单只是需要面对一本本古人用智慧和心血凝聚的人生大成,何其有幸。
最后几章则是作者写的有关身边人的故事,陈川,陈冲,邬君梅等等。
严歌苓的文字,常常让我想到张爱玲的书,都给人一种出乎寻常的冷静,偏偏让你生出不由自主的认同感。已经读过了她的几本小说,这本散文是看到别人的推荐,在微信读书上看得电子版。看这本书,与看刘瑜的《给你一颗子弹》竟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我觉得,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遣词用句方面,我还是觉得严歌苓更胜一筹。
这本书,值得再看一遍,我想过一段时间,再看一遍的时候,我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里文字深处的内涵,会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下挺有触动的一些句子:
我感到一切浅淡的不幸都是美丽的。
非洲的苍蝇是沉默的,来多大一帮也悄无声息。并且也没有那种大块头的绿蝇子,它们小小的,黑黑的,看上去有种吃苦耐劳的样子和正当谋生的自信。
我跟一位英国作家聊过什么样的小说语言是高级的。他说:“我不能告诉你什么叫高级,但我可以马上告诉你什么是低级。首先,你最好不用副词。比如,你说:‘他高兴地笑起来。’我劝你拿掉‘高兴地’。其次,你最好少用形容词,最好少用比喻句。小说第一页就出现了‘如同、似乎、仿佛’这样的比喻句,我马上就不要读它了。”这是一个作家对语言的高度自觉意识,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去掉了副词,减少了比喻句和形容词的文章,的确朴素许多,淡许多。
他(她)一阵遗憾,或一阵释然,又一阵语塞。
大哥死后,母亲把大哥心爱的新棉鞋烧给了大哥。这样的段落也远比直接写一个人年少病逝要令人酸楚。
他们自闭的社会结构,自给自足的饮食起居,奇特的衣着和装饰,使人们好奇同时亦疑惑,欲接近却又排斥。
桌上有中、英字典,几十本正在读和刚读完的书与杂志,还有稿纸、笔和几种不同式样、不同色彩的发卡。
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为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读书之路,任重道远,很快乐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