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有自由选择自己应对外界的权利,也要为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负责。
负责,并不是沉重、负担的意思;负责,是将最终解释权掌握自己手上。
举个例子: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A·学习者拆为己用
按照“事实+我(感到)……+因为我……”的句式,来造句。看看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A1·联系过往。
学习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在孩子们情绪平稳的时候一同建立了睡前惯例表,从放学回家开始到睡觉前要做的事情,孩子们自己用图文的形式画在了一张表上面,当时当他们不能按照惯例表执行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很心烦和着急,甚至有时候会对孩子们吼叫。因为我知道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重要性,我希望他们可以按时做完睡前需要做的事情并且按时睡觉。如果我了解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期待,而孩子们却不知道早睡早起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他们就不会按惯例表去执行,就会拖拉。我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需求,真诚的与他们沟通,理解他们的情绪,言传身教,或许他们就可以按时上床睡觉了。
A2·今后,我怎样用?
当孩子们没有遵循自己制定的规则的时候,我会真实的表达事实,比如,我注意到你们在刷牙洗脸这件事上花了10分钟,而你们自己制定的惯例表上写的是6分钟(陈述事实),对这件事我感到有点担心,我担心你们无法得到充足的睡眠,因为你们耽误了时间。我希望你们等下可以抓紧时间收拾明天的书包和衣服,节约出时间让自己多睡一会儿。最后,我自己就赶快洗漱,然后上床等着孩子们,准备给他们讲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