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厚厚的一摞书,真的有点儿懵,打开一看密密麻麻的小字,好多不认识,剩下的好像每一个都认识,搁一块儿就不知道是啥意思了。
烧脑难度指数N个+。
这也是读《资治通鉴》的角度之一,这本鸿篇巨著在历史文学上同样具有极高的成就。它不但是高质量的古汉语经典,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如果逐字逐句认真阅读,真正读懂文字并感受到其中意境,而不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的只了解其中大意和故事梗概,那整本书阅读下来,就相当于自修了一门汉语言文学专业啊!
而且今天才知道有图文注释版,原来我是挑战了一个难度值高的版本。
那认真读完就是高分结业了,加油加油!
第二个学习角度就是分析和思考书中案例。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斗转星移,但呈现出的规律是:人性是不变的,遇上的困境也是类似的。
唐太宗李世民流传千年的三面镜子理论就提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在书中就可以得到“以古为镜,以人为镜”两面镜子。
看别人的故事,自己总是最清醒的那一个。
而如果处其中的是自己,那就是迷迷糊糊的局中人。
有一次参加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茶话会,五组家庭,除了我是自己一个人,其它四家都是夫妻两个。流程是大家来描述自己家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然后老师来做指导。他们在叙述的过程中,还伴有夫妻两个意见不一致带来的各种话题和情绪。我作为最后一个发言的,发现听到最后,我不但知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还看明白了他们的问题在哪里。
顿悟到“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在《资治通鉴中》,用的就是一个个案例,我们读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得失的同时,会增加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更冷静理智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第三个学习角度就是有关编年史。
在古代,天文学是非常高级的学问,“私习天文”是犯罪,是要判刑的。
因为古代历代王朝对天文学的态度大多讳莫如深,主要是统治者认为天象变化与国运有关,与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所以这太重要了,统治者就把天文知识垄断,禁止民间研究传播,以维护其统治的稳定和权威。
大概率觉得掌握了天文星象,就可以参透天运,搅乱星象,等同于造反了。
(写到这里突然有个疑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是因为生逢乱世,时势造英雄?)
所以编写《资治通鉴》,请的是当时北宋公认排名第一的天文学专家大咖级人物刘羲叟。
《宋史》中记载,刘羲叟有“观天象而知人事”的本领。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亦云:“其占日月星辰无或不验。”尤其是在预测人的生老病死时,屡屡应验。
司马光称赞其为“异才”。
所以这部书的编年史也是学习点。
其中正文开篇第一句“起著(chú)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翻译过来是:起于戊寅年,尽于壬子年。总共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68年。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和我们熟悉的天干地支可以换算的:
如下图(我也是实在看不懂问的度娘)
第四个角度是从政治角度
因为是政治家编写的,他最初的意图在于“资治”,是一部对治理国家特别有帮助的中国通史。
那大家会说,我又没有从政或者做管理,于我而言没有这方面用处。
可是,《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最前面的是修身齐家,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对我们管理好自己,稳定好家庭大有益处。毕竟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终极追求是“稳定”,进一步“是国泰民安,繁荣富强”,这不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吗?如果你恰好是管理层或者掌权者,这个角度上来学习那自然是更有收获。
第五个也就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角度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到周世宗显徳六(公元959)年完结。记载了几十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分分合合。
对我们深度了解这段历史大有帮助。
在学习中,多了解每个历史事件所发生的背景,能让我们更真实的看到故事的本身,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和选择。
千年的历史长河,你展卷就会走过。
1362年的漫长岁月,你值得细细研磨。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 | 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