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解释一:孔子说:“百姓如果赞同某件事,那就让他们去执行;如果他们因为不理解而不愿意执行,那就要向百姓解释清楚。”
解释二:孔子说:“百姓啊,让他们干活就行了,无需跟他们解释每件事背后的意义。”
解释三:孔子说:“老百姓啊,让他们干活是可以的,让他们都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那可就难了。”
注:樊登认为以上解释都各有可取之处,但个人更倾向于解释三,即:这只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句对现状的感慨罢了。
就是这句话给孔子惹了麻烦,很多人批判孔子,说这句话代表着孔子的愚民思想。
从表面上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对于老百姓,你只能用他们,让他们做事情就够了,不需要让他们懂得太多。如果老百姓太聪明、太有思想,就不好管了。
在这样的理解下,孔子就成了独裁政权的帮凶,不要让老百姓有智慧,不要教老百姓学会批判性思维,怕他们听懂了不利于管理,不如就给老百姓一个最简单的口号,哄着他们去做事,这样管理天下多简单。
还有一种解释,在“民可使”和“不可使”后面加逗号,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一来,整体意思就变了,如果老百姓可以用,那你就用吧,如果老百姓不愿意听安排,那就去教她,给他讲道理,让他明白。这个解释,让孔子又成了一个教育家。
古书没有标点符号,确实让人苦恼,一句话停顿不同,甚至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理解。但樊老师个人认为,以上都不是孔子的本意。樊老师认为孔子很有可能描述的是一个现状,而非一种策略。
如果把这句话当成一种管理人民的策略,那说话之人的心里明显是阴暗的,目的是利用老百姓,把老百姓当成工具,让老百姓傻傻的干活。但如果孔子只是在描述一个现状,那意思就是统治者让老百姓做事情是没有问题的,但你想让老百姓懂得所有道理,这事太难了。在此,“不可使知之”只是一种感慨。
孔子一辈子教书育人,提倡有教无类,无论是贵族士子,还是贩夫走卒,他都愿意教。假如孔子只教贵族,那他倒有可能关起门来说“别让老百姓懂得太多”的话,但以孔子对于教育的理解,他绝对不可能传播愚民思想。
关于这句话的三种解释,我们都能找到相应的学术依据,就各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体会,选取你觉得更合理的那种。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崇尚勇猛而讨厌贫困的人,很容易犯上作乱;没有仁爱之心、容易过分怨恨他人的人,也很容易犯上作乱。”
春秋时期,社会并不安定。一打仗,损失最大的就是老百姓。什么样的人容易带来祸患,喜欢打仗?孔子说“好勇疾贫”。
“好勇”是说一个人喜欢练武术,喜欢逞强,斗狠。“疾贫”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却是很难避免的。
如果一个人特别畏惧贫穷,又血气方刚、逞强好斗,觉得自己被逼上了绝路,就容易作乱。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个词叫疾恶如仇。当你看到某个人不仁时,比如村子里有一个地主,总是欺负雇农,你可以讨厌他,但不必过分的仇恨。“疾之已甚”就是过度的痛恨,到了恨不得去把不喜欢的人干掉的地步。这样的心态就会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容易引起混乱。
孔子说,以上两种人会给社会带来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