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城住得久了,对小城的恶劣天气早就学会了顺应。高原山区的小城,秋冬一到,就是持续的雨雾。那雨细密如丝,想要打伞遮挡,过于夸张。如果不打伞呢,细细密密的雨雾会搅湿头发,把女人的刘海弄得一股股的服帖在额头。
山城的雾,在冬天时常都会挂上“预警”的牌子。一次次行于这样的雾海中,难免会想起草船借箭的故事来。山区这样的浓雾天气,要是赶在古代战争年代,人们也可以学诸葛亮借箭,弄得敌方防不胜防。
古人选择地势建房居家,大概有他们自己认为可选的理由吧。我所居住的小城建在一块大斜坡上,这里山高地势陡峭。一开始的时候,人们顺着斜坡半山腰的地方,斜斜的垒起住房来。一家接着一家,从北向南一直延伸。这些人家住得久了,为了生活的需要,邻里之间除了在屋子周围开垦种地之外,也有了交易往来。若干年以后,这些人家形成了一条“带”状的居住群体。这条带状居民房的中间,择一地修建成政府衙门,即后来的大定县衙。有了县衙,这条带状房屋的中间就形成了贸易往来的街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城越来越庞大,顺着县衙的那条主街早已拥挤得水泄不通。1934年清毕公路326国道修建完工之后,经过我们的小城。顺着326国道的两边,也很快的形成了贸易街道。七十年代初期,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了缓解小城的压力,于1971年—1987年间,简单修建了西大街的雏形。直到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之后,西大街才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布局。
早些年代的山城,房屋低矮,歪歪斜斜,没有多少可观的风景。入眼看不到远方,有点雨雾的日子,更是迷幻重重。由于视线有限,能见度低,有时只能看到眼前三五丈远的距离。想要看到远方的景致,可以等到天气晴朗的日子,爬到东门电视塔上去。那里山势高,能俯瞰山城全部的景致,是小小的山城的瞭望台。站在东门电视台山头,可以听到山脚小城的汽车声、叫卖声、吆喝声。也可以看到远方的对江河和花果蜿蜒盘旋的山路。可是要爬一次电视塔是不容易的。步行的话,需要一个多小时。都是笔陡的山间小路,很少行人走动。开车呢,也要半小时左右。泥巴车道下雨天湿滑,天气不好,人们也不愿意冒险上去。而且,山城小小的,建设也不好,没有什么好风景可以收于眼里。
大约是十年前,我曾给自己定下一个目的,每年冬天爬一次电视塔。一来是想洗洗眼睛,寻找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同时也趁着天气晴朗时爬爬山,锻炼锻炼久坐酸痛的筋骨。
二十世纪初,小城和别的二三线城市一样,也大规模的涌现出了商品房。一开始的时候,市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生在皇城三分贵”理念里,加上小城也还有很多可建筑的空地。于是,几年时间里,利民路建起了楼房,杨家沟建起了楼房,三善街也建起了一排排的楼房。
单位不再提供宿舍之后,各个单位的职工也纷纷购买商品房居住。那时候我还住在老城区的商品房里,去电视塔看小城风景也不是很远,自然就会偶尔爬一次山。
小城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了。从二三十万到七八十万,如今早已突破百万人口的小城,没有河流,仅仅靠随处可见的水井解决饮用水,已经很困难。得于政府部门的帮助后,山城逐渐扩建。从西大街往下,逐年扩建,不断造房。十几年时间,小城已经有原来的好几倍大了。一个个的小区,一幢撞的电梯房直插云霄,煞是壮观。
新修的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为小城增添了美丽的风景。曾经那两三条街的小城,走路用不了半小时。通常从南门走到北门,十几二十分钟就走完了。现在要在新城区走走,一出门也要个把小时。
小城的市容市貌越来越年轻,也越来越现代化了。房开商修建房屋受“愚公移山”的启示,逢山开路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问题。凹槽下限的地方,打桩支撑,硬是修起了一幢幢的楼房。顺着山势开山破土,用不了两年,也是一片楼宇林立。
新时代的建造,山城的今天早已日新月异,旧貌换了新颜。也因为高楼的建造,楼宇高低起伏,让人们享受着居住舒适的同时,也能在特殊的时候欣赏到小城别样的风景。
日出的朝霞是为早起的市民准备的。在晨练的路上,在上班的途中,突然间天边那个美丽的红东西就让你心情愉悦,精神倍增。傍晚的夕阳是对辛苦一天的你我的馈赠。下班回家的路上,在某一个高处,夕阳正在缓缓下落,你会情不自禁的打开车窗,斜睨远处的红日,也可能会停靠路边,拍一段夕阳西沉的动画。
山城的雾景是时常的,“海市蜃楼”般的雾景却不是天天出现。特殊的气候环境下,小城就会出现一次这种梦幻般的景致。清晨,地势高的地方,雾已经完全散去,低洼的地带,雾依然浓郁。处于高处的人们,能看清楚远处的群山,也能看到低处楼房的屋顶。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雾气一点点的往下沉,直至散尽。
海市蜃楼的迷雾景观,在山区不算罕见。欣赏着这样如幻似影的仙境时,我不再抱怨山区的雨雾终年围绕在我们身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原一望无际,眼睛看多了也会疲劳。去外地旅游时,望着平坦无垠的原野,开始时是新奇的。看得多了,也会视觉疲劳。回小城的路上,望着车窗外变化无穷的群山风景,一路景致各异,你会由衷的发出感叹:平原有平原的好,山区也有山区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