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头那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维持几千年文化的东西?【儒家的道理:和、整合、融会、贯通】
对东西方文化的总结性说辞:
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张载:“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周有光晚年的一个观点跟钱先生和费先生又不一样,他的观点是主要是落在世界这词汇上,他说要多从世界看中国,少从中国看世界。胡适先生他们当年说过,我们都以为说好像全盘西化我们就能变成西方人,其实不是,我们即使全盘西化,我们还是个中国人。
这些前辈学人思考的确实很好,但是在现实世界好像还没有找到一个落实的途径。
思想家们的认知怎么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能够挂上去,能够深入人心?
让普通人知道求同存异,要要和解才是真正的出路。【太看不起普通人了,他们更是知道这个道理,只不过说不出来,但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儒家在宋朝整合的主要的目标是天人合一;
程朱理学走的方向是整理规矩,人的行为需要遵守君臣父子五伦。
但人的行为后面是动机,动机后面是心态,心态后面是个天。从王阳明的心学下手。
儒学里边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人是群体之一,承认群体是个体的总和,群体对个人是包含,个人对群体是参与,大系统的网络跟小系统的网络也如此,一层层套叠,一层层纠缠,旁延拉出去,上下连贯。全宇宙无数的网络,无数的系统,这样套合在一起,才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能够互相呼应的大宇宙。【马克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东北人在广东,互嵌社区,陌生人与熟人社会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如何丰富人的相关性?【陌生人和熟人社会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国家权力很强,虽然常被西方诟病,但是这个力量可以主导重组社会。生活圈与产业圈重叠的状态,可以重建一个分散而有机的结构。
案例:日本工业化最强大的时候,有会社,会社的公司、团队、社区,这个里头什么都有,从幼稚园到中学,从门口的诊所到医院,从零售的小店到中型的百货店,老年人得到舒适,到镇里头去的养老单位,他已经到了中年以上的儿子,可以在镇上就业,做教员、做店员,做医生、做护士,这样一个重组。【现在的东北店,曾经的东北工厂,国营企业】一个生活圈。
利也好,钱也好,这个单一的东西,把人变的不是人了,他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工具,跟现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有关联,就像许先生说就是这种相关性不够丰富不够多样。
我隔壁是犹太人,搬走了,他说以前这里有100多家亲戚,现在剩了三十家,子女都不回来了,我们也走了随子女而去,以前是逐水草而居现在是逐子女而居,他我很舍不得这地方,对这一草一木都觉得很熟悉,谁家有难,大家共同度过,谁家有庆,大家共同喝酒。到了养老院孤孤零零我怎么办呢?这个趋向,就是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的离散,跟大文化本身的转折点有绝对的关系。
这个世界的发展跟我们的相关性不够,导致我们跟他已经是离心离德,疏离。
我们现在也面临一种情况,就是中国人跟西方人的差异,比起中国人和传统中国人的差异要小得多,我们可能都已经纳入到您说现代的一种个人主义离散体系里面去了。现在的个人主义是我要我不给,而大同世界是有给有拿,人人都能得到照顾。我们现在有一个很麻烦的在于,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美国社会,它其实都已经把每一个个体带入到一个消费的生存模式当中,好像我们人一出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消费的,而不是说我在这个世界上要发挥我的创造力,要去尽责任尽义务,我觉得在当下已经是消费式的人生观已经占了上风,真正说想对这个世界抱有责任感,抱有服务心态,想尽一份义务的观念好像很少很少了。
我们可以代替欧美的人单独跟上帝的关系,将人的孤立回到有依靠。【每个人都是不是孤岛,丁元英的说“靠”是弱势文化属性,可能许先生说的是情感上的靠,丁说的是物质、阶层上的靠】
表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各自走出一条路,这两条路可不合,更不必冲突。
打乒乓球一样的讨论,有来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