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简介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及其弟子所著的兵书。这部兵书在历史上曾长期失传,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残简,才得以重见天日。竹简严重残缺,经过专家整理拼接,最终整理出364枚竹简,11000余字,整理出版了30篇(其中部分内容可能包含其他文献或与《孙子兵法》混淆)。

重要提示:

1.  非完整传世:

与完整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不同,《孙膑兵法》是考古发掘的残篇断简,内容有大量缺失,并非“全文”。我们目前看到的是整理复原的版本。

2.  内容仍在研究:竹简的释读、拼接、归属(哪些确属孙膑兵法)仍在学术研究中,存在一定争议。

3.  篇目结构:整理者根据内容将其分为上、下两编(或不分编),共约30篇(具体篇数和篇名整理者或有不同)。

以下是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竹简整理本的主要内容概览(主要篇目):

上编(或核心部分,通常认为更可靠):

擒庞涓:记载桂陵之战(围魏救赵)中孙膑如何设计生擒庞涓的过程。

见威王:孙膑初见齐威王,阐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性(“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威王问:齐威王与田忌向孙膑提出一系列军事问题,孙膑逐一解答。涉及布阵、用兵、地形、将领、敌情判断等。包含著名的“必攻不守”(强调积极进攻)、“赏罚孰明”、“兵之情主速”等观点。孙膑在此篇指出田忌对“赏、罚、权、势、谋、诈”的认识是“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强调“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陈忌问垒:田忌(陈忌)询问布阵设垒的方法,孙膑结合马陵之战的实例进行解答。

篡卒:论述选拔士卒的标准(“兵之胜在于篡卒”),强调士兵的勇敢、德行、忠诚等素质。

月战:讨论天时(特别是月亮运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但也强调“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八阵:论述布阵的基本原则和将领应具备的素质(“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强调“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地葆:论述各种地形地貌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五地之胜”、“五地之败”、“五地之杀”等)。

势备:论述作战态势的营造和运用,强调“阵”(部署)、“势”(力量发挥)、“变”(机变)、“权”(主动权)四者的重要性(“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兵情:以矢(箭)、弩(发射器)、发者(射手)比喻士卒、将领、君主三者的关系,强调协调一致(“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

行篡:论述如何选拔贤能、公正使用人才(“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

杀士:内容残损严重,主旨可能是论述将领要善于激励士卒,使其效死力(“明爵禄而…”)。

延气:论述如何激励和保持军队的士气(“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提出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等不同阶段。

官一:论述军队的组织管理、官职设置、指挥信号(“立官则以身宜,贱令以采章…”)。

五教法:论述对军队进行五种教育训练(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利战之教)。

强兵:记录齐威王与孙膑、田忌等讨论富国强兵之道。孙膑强调“其强在于休民”(或解释为通过改革增强国力是根本)。


下编(部分内容归属或有争议,可能包含其他文献或孙膑后学的阐述):

十阵:详细描述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等十种阵法的特点和运用。

十问:以问答形式讨论十种不同情况下(如我强敌弱、敌强我弱、势均力敌、不同地形等)的作战策略。

略甲:(内容残缺严重)可能论述如何判断和攻击敌军弱点。

客主人分:论述战争中进攻方(客)与防御方(主)的利弊及应对策略(“客倍主人半,然后可敌也”)。

善者:论述善战者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

五名五恭:论述对待五种不同特性(如耀武扬威、强大、高傲、刚愎、弱小)的敌军,应采取五种不同的威慑(“恭”)或打击(“暴”)策略交替使用。

兵失:分析导致战争失败的种种原因(如准备不足、用人不当、不得民心等)。

将义:论述将领应具备的品质(“义”、“仁”、“德”、“信”、“智”等)。

将德:进一步阐述将领的德行修养(如不轻敌、赏罚有信等)。

将败:列举导致将领失败的缺点(如不能而自能、骄、贪于位等)。

将失:分析将领指挥失误的具体表现。

雄牝城:论述如何辨别易攻(雄城)与难攻(牝城)的城池及攻城策略。

五度九夺:论述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五度”)和争取战场主动权的九种方法(“九夺”)。

积疏:讨论战争中集中与分散、盈满与亏虚、快速与缓慢、众多与寡少等对立统一概念的辩证关系(“积胜疏,盈胜虚…”)。

奇正:阐述“奇”(特殊、变化)与“正”(常规、基础)的军事哲学(“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强调“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核心思想亮点:

“战胜而强立”:主张通过正义战争实现国家强大和统一。

“必攻不守”:强调积极进攻,掌握战场主动权。

“贵势”:极其重视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

“知道”:将帅必须通晓天道、地理、民心、敌情和阵法。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在强调天时地利的同时,更突出人的因素(尤其是民心、士气、将帅才能)的决定性作用。

“富国”是“强兵”之本:认识到经济基础对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辩证思想:对强弱、众寡、攻守、奇正、积疏、盈虚等矛盾范畴有深刻认识,强调转化。

重视阵法:对阵法有系统研究和详细描述。

“攻心为上”:包含瓦解敌军士气、争取民心的思想。


获取“全文”:有难度

由于是出土文献,所谓“全文”是指目前整理出版的释文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

1.  购买专业书籍:最推荐的方式是购买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等权威机构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或相关校注本(如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这些版本包含释文、注释、甚至图版。

2.  大型图书馆查阅。

3. 学术数据库: 如“中国知网”等可查询相关研究论文,部分可能引用原文。

4.  网络资源(需谨慎):网上可以搜索到《孙膑兵法》的文本,但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存在错误或遗漏,强烈建议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总结:

《孙膑兵法》是失而复得的珍贵军事典籍,虽然残缺不全,但其展现的丰富军事思想(尤其是对“势”、“人”、“变”的强调,以及深刻的辩证思维)足以与《孙子兵法》交相辉映,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军事理论宝库。了解它,应立足于出土竹简整理的现状,研读权威的释读版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