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不仅在楚国成功脱险,还把楚国拉入了连横阵营。随后,他以楚国为起点,先后游说韩国、齐国、赵国、燕国,只有魏国没有...
《史记·张仪列传》中,张仪劝说楚怀王时原本有一段长篇大论,但司马光在抄录时竟然删去了大半。删掉华丽辞藻倒也罢了,关键是连重要信息也删了不少。比如...
在张仪一番游说后,楚怀王该如何抉择?之前一时冲动,提出用黔中之地交换张仪,结果秦国真的把张仪送来了。现在,黔中之地到底要不要割让给秦国?楚怀王实...
一旦入楚,张仪的下场很可能就是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挫骨扬灰。那么,他心里有没有化险为夷的把握呢? 张仪主动请缨去楚国时,他对秦惠文王做了一番局势...
根据《战国策》记载,楚怀王非常现实。他听说只要牺牲一两个人的政治前途,就能换回大片失地,于是很高兴。而在《资治通鉴》中,秦国给楚国开出的条件只有...
在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的历史记载中,《资治通鉴》对蜀相杀蜀侯的事件只是一笔带过,全部焦点都放在了张仪身上。这可以说是张仪一生中最惊险、也...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资治通鉴》先简要交代了一场内乱——蜀相杀蜀侯,随后重点描写了张仪在外交上的惊险与精彩,记录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
《通鉴注商》开篇就强烈质疑了剧辛生平事迹的时间线,同时也对燕昭王延揽人才的工程提出了疑问。这些质疑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吗? 赵绍祖在完成《通鉴注商》...
明朝崇祯年间,有两位有心人刘侗和于奕正,他们合著了一部经典地方志《帝京景物略》,顾名思义,这本书概述了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书中专门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