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的历史记载中,《资治通鉴》对蜀相杀蜀侯的事件只是一笔带过,全部焦点都放在了张仪身上。这可以说是张仪一生中最惊险、也是最辉煌的时刻。虽然这些记载细...

在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的历史记载中,《资治通鉴》对蜀相杀蜀侯的事件只是一笔带过,全部焦点都放在了张仪身上。这可以说是张仪一生中最惊险、也是最辉煌的时刻。虽然这些记载细...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资治通鉴》先简要交代了一场内乱——蜀相杀蜀侯,随后重点描写了张仪在外交上的惊险与精彩,记录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雄辩表现。我们先来看看巴蜀地区...
《通鉴注商》开篇就强烈质疑了剧辛生平事迹的时间线,同时也对燕昭王延揽人才的工程提出了疑问。这些质疑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吗? 赵绍祖在完成《通鉴注商》后,把书稿寄给了好友查揆。查揆...
明朝崇祯年间,有两位有心人刘侗和于奕正,他们合著了一部经典地方志《帝京景物略》,顾名思义,这本书概述了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书中专门有一节题为“黄金台”。书中指出,“...
“每天都要运动”这个道理,其实是我到三十七八岁才真正领悟的。在那之前,身体一直被各种问题困扰:久坐导致的颈椎和腰椎酸痛反复发作,肥胖和脂肪肝也慢慢出现。直到那时我才明白,运动...
关于燕昭王爱才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黄金台。传说这座台是燕昭王为郭隗所建,又称招贤台。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咏怀。比如唐代诗人陈子昂...
周赧王三年,即公元前312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三件大事:一是秦与楚在丹阳、蓝田之战,楚国惨败,元气大伤;二是燕昭王继位,在动乱中励精图治;三是韩宣惠王去世,韩襄王继位。 周...
假如楚怀王在和张仪谈判时,不仅精通费边策略,而且真的按照这一策略与张仪商量合作方案,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其实,即便楚怀王精通费边策略,并且真的据此与张仪合作,结果也未必乐观...
我们从《资治通鉴》为何删掉屈原相关内容的问题,引申到了胡适的“箭垛说”。胡适提出了这一观点,朱熹进行了补充,李因笃和顾炎武也有探讨,刘羲仲则向范祖禹求证。接下来,我们回到《资...
胡适之所以质疑屈原,其实是因为屈原本身具有特定时代的特殊性。而《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对于屈原这样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竟然只字未提。难道司马光对屈原也有所质疑吗?如此奇...
战国时期的国君,身边既有亲族,也有外来人才。外人要靠口才和功勋才能获得重用。陈轸对楚怀王来说,就是一个能干的外人。如果楚怀王不采纳陈轸的建议,可以轻松拒绝,影响不大,陈轸也掀...
张仪成功说服了楚怀王,提出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作为交换条件,让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欣然同意,群臣纷纷祝贺,大多称颂楚怀王英明神武。 但就在一片喜气洋洋中,陈轸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国曾发动全面战争,拉开长达3700里的战线,集中兵力围攻秦国的曲沃和於中两座重镇。但问题在于,於中和曲沃并不相邻,於中位于曲沃东北方向三百多公里...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泉州南安人,是北宋时期的宰相和政治改革家,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 吕惠卿于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后来成为王...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无论是齐国主动寻求与楚国结盟,还是秦国努力拆散齐楚联盟,从各自立场来看,都是必然的选择。齐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入侵,唯一能结交的盟友只剩下楚国。 但事情可...
秦国刚刚攻打了魏国和韩国。魏、韩之所以敢与秦国对抗,是因为合纵派再次占据上风。既然又是一轮合纵,魏、韩难道没有坚定立场的盟友吗?秦国真的敢把山东六国轮番打一遍吗? 公孙衍推动...
周赧王元年的事情本可以到此为止,但翻开朱熹的《通鉴纲目》,会发现朱熹在末尾又添了一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第一辑》中讲过,《资治通鉴》刊刻发行后,出现了大量衍生书,其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