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进入周慎靓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8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简要记载了两件大事: 第一,楚、赵、韩、魏、燕五国联合进攻函谷关,但被秦国击败,最终各自撤退回国。 ...

这一讲我们进入周慎靓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8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简要记载了两件大事: 第一,楚、赵、韩、魏、燕五国联合进攻函谷关,但被秦国击败,最终各自撤退回国。 ...
若干年前,齐国和魏国爆发了一场大战。魏国大将庞涓中了孙膑的埋伏,最终败死在马陵道上。魏国太子申率领的主力部队也被齐国击溃,太子申被俘,没能活着回国。 后来,孟子在弟子面前议论...
周慎靖王元年,即公元前320年,《资治通鉴》对这一年的全部记载只有一句话:“卫更贬号曰君。”卫国是吴起和商鞅的故乡,这一年,卫国国君再次自贬封号,从“侯”降为“君”。 之所以...
今天中午是儿子的圆锁,我们在饭店请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儿子说饭菜不错,吃完饭去的轰趴馆也很好,只是他不喜欢上台发言的环节。中午的饭虽然我没吃,但毕竟是我们俩一起选的,肯定不会...
关于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最后一件大事,《资治通鉴》记载:韩宣惠王打算同时任命公仲和公叔为国家总理,并向缪留征求意见,结果遭到缪留的强烈反对。周显王四十八年在韩国对...
《资治通鉴》关于孟尝君的记载中,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孟尝君为什么要接纳来自各地的逃犯?第二,如果从公孙戌的角度来看,见微知著,其实很难说孟尝君招揽的都是坏人。...
历史上,以养士著称的人物,孟尝君田文可谓首屈一指。历代对孟尝君养士的事迹有许多评论,观点和立场各不相同。司马光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资治通鉴》中以儒家正统意识发表了一段“臣光...
田文在逆转命运的战局中,刚刚闯过第一关,赢得了父亲田婴的认可。这意味着,他这个本该被遗弃、甚至被杀掉的五月子,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在自家活下来了。 先求生存,再谋发展。在发展层...
田文生于5月5日,原本应该被遗弃,却被母亲偷偷养大,最终被带到父亲田婴面前。他是幸运的,但在这份幸运背后,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牺牲。 在田婴看来,田文属于“五月子”,命中注...
接下来我们跟着《资治通鉴》,看看田英的家庭情况。风云人物孟尝君田文即将登场。 《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其实取材于《史记·孟尝君列传》。司马光在编写时删繁就简,只保留了少量干货,被...
《资治通鉴》周纪二的最后一年是周显王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21年。这一年共记载了五件大事,其中前两件,司马光只是简单带过。 第一件事,周显王终于去世,结束了长达四十八年的名...
张仪虽然在魏国担任总理,但在秦国依然保留着总理的头衔。这种人事安排,其实是在向外界展示秦国与魏国“亲如一家”的关系。至于张仪来到魏国的真正原因,很难说究竟是为了躲避政敌,还是...
周显王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22年,《资治通鉴》将全部目光集中在张仪身上,讲述了一桩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事变动。啮桑会议结束后,张仪不再担任秦国的总理,而是前往魏国出任总理。他...
周显王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324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张仪伐魏,二是苏秦入齐。这对传说中的师兄弟,在同一年里各自掀起了风浪。 不过,《资治通鉴》其实忽略了这一...
周显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45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秦惠文王称王,二是卫平侯去世,由卫嗣君继位。显然,前者更为重要,后者则相对次要,但司马光在书中的着墨却恰...
这几年里,秦国不断从魏国手中夺取土地,有的是靠战争打下来的,有的则是魏国主动割让的。正因如此,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而魏国则日益衰弱。张仪凭借高超的外交手腕,以弱胜强,再次让秦...
周显王三十八年(公元前331年),《资治通鉴》对此只字未提。这一时期的西方,正值亚历山大大帝完成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一度强盛无比的波斯帝国,就这样在历...
周显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秦国派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约定三国联手攻打赵国。秦国这样做的目的是破坏合纵关系。赵肃侯因此责备苏秦办...
苏秦完成合纵大业后,据《史记》记载,秦国安分守己了十五年,不敢再挑衅山东六国。然而,《资治通鉴》却记载,合纵成功的第二年,秦国就再次出兵,导致六国联盟瓦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