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是常识、逻辑和贵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努力不是关键。
绝大部分职场底层人都很善良,也很朴素,同时,也基本对社会、职场有自己的认知,因为现在的信息很发达。
比如说,现在大部分人会认为:努力不是职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个有生活常识:是个人,都会努力,都能努力;是个人,急眼了都能去“搬砖”;努力在本身上,不是独特优势。
特别是,当社会竞争激烈后,在职场上或者在某些行业中,形成了内卷化竞争,盲目努力更是没效果。换成大白话就是,就是明明知道自己多付出努力,也没有对等的额外收益,可又不得不多付出努力。
比如:当一个单位的所有人都996的时候,也就没有了差异化,所有人都不会得到额外的个人收益甚至,这种内卷化将你的努力从上限拉到下限。原来的上限是你努力工作,有可能得到升职加薪,现在的下限是你不996,你就沦为下限,被辞退的下限。
在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在这个努力从上限变成下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知道:在职场上,人与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1、常识往往可以拉开差距
对于职场人更迫在眉睫的是,你先要有能够看清公司真正面目的能力。如果你不能看清公司的真正面目,就改造自己,那么你大概率就会被改造成一个“工具人”。如果你成为一个工具人,你就无法和别人拉开差距。
那么,如何能够看清楚一个公司真正面目呢?依靠一些常识的组合,比如:
第一个常识:公司的本质是一群人凑在一起赚钱,赚钱是个高难度动作,一般情况下,需要高度统一。所以,你作为新人,就要被改造,去取一些个性,但改造程度是有差别的。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还比较尊重个性,同时经济效益还比较好,那么往往这个公司有独到之处。
第二个常识:历史不会欺骗你,历史往往会重演。所以,你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公司的历史,不仅仅是挂在墙壁上的光荣宣传(那些往往是美化过的);你需要去了解人的历史,比如老板、比如曾经在你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人。中国史书的传统是纪传体,这是个常识。
第三个常识:老板也是普通人。新手刚入职场,往往会被老板的光芒吓到。大部分老板都会有意无意地“神化”自己,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不让你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你需要能够揭开这层面纱,那么普通人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就是有喜怒哀乐。所以,如果你要认清老板的真实面目,就要去观察他平时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2、逻辑建立差异化认知和行动
首先,人都会喜欢自己,人都有自恋情节,对不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其次,年轻的自己,是不是也是自己?这也是常识吧。
最后,你如果像他年轻的自己,他会不会喜欢你?
有了这个,就好办了,你去了解他年轻的时候,特别是:他年轻时候喜欢干的事,但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没机会或者没时间去干了。你去做这些事,适当在他面前表现出来。
比如:他年轻时候曾是个读书特别好的人,甚至是个书呆子,但后来做了销售,成为你的销售老总。虽然他现在销售太杂太忙,不怎么读书了,甚至从书呆子变成一个老油条了。但你如果适当表现出一些书卷气出来,他在内心可能就会特别喜欢你的。
从一个普遍常识出发,运用自己的逻辑,你就能将自己的常识系统不断扩大,能够游刃有余,和别人拉开差距。
3、“贵人相助”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中学就学过这个常识。
到了社会上工作,这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常识。如果你能够得到“贵人”相助,那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快速与别人拉开差距。
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就是一个人如何接纳别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首因效应:
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其实就是:刚结识的时候,你需要显示出他熟悉的方面,先消除陌生性。对方的第一印象就会比较好。
所以,一般来说,有意结交的话,就应该事前多做功课。最简单的,尽量先加手机好友,先研究对方发的圈子。还有更简单的常识,对话时候,用对方的语速和语调。对方如果说话慢吞吞的,你也慢吞吞。
但是,结识以后,要想得到长期关系,更上一层楼。那就要用一些婚姻相处的常识,婚姻最怕的是什么?是七年之痒,是长期相处后,没有激情,没有差异感了。
如果对方是地位比较高的长辈,那你最应该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你的成长。所以,谈吐很重要,因为一个地位高的人,从你的谈吐之中,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你的变化和你的真实水平。
最厉害的谈吐,就是从最简单的常识出发,能够分析出自己独特的角度和观点出来。
这不,又回到第一步,强化常识去了?#人力资源研究[超话]#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有人螺旋式不断自动循环上升,而有的人永远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