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21)
黄岐之
“六气从化”
[摘录1]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意义] 自然气候有风、热、暑、湿、燥、寒的六气现象,万物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属性。六气是五行的表现(之魂),五行是六气的体现(之魄)。人在天地之间,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藏。天人合一,六气五行,皆备于人体。内伤之病,病于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六气(人气)之偏;外感之病,因自然之气(六气)之偏,使人体六气偏见,即人气感应之。
[感悟] 天人合一,自然有六气五行,人也有六气五行(五脏)。五脏功能功能失调,六气见偏,因而形成病证。所以内伤外感都是人之六气之偏。
[摘录2]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意义] 内外感伤,都是六气之偏所致。天之初气是厥阴风木,对应人的肝之经。天气之二是少阴君火,对应人的心之经。天气之三是少阳相火,对应人的三焦之经。天气之四是太阴湿土,对应人的脾之经。天气之五是阳明燥金,对应人的大肠之经。天气之六是太阳寒水,对应人则的膀胱之经。
[感悟] 天人合一,天地之道与人之道相通,即天人感应。这是古人对自然的认识观念。就象如今我们认为“存在才是真的”的认识观念一样,是人认识事物的起点或前提。天人合一是中医认识的基础观念。古人没有现代仪器,无法去通过现代工具获取信息,但是同样是用大脑去思维。人的大脑思维特征不会因使用的工具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认识观念是认识结果的基础和前提。天人合一的认识是以自然与人共存且相互依存为事实,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相似联系的观念。
[摘录3]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意义] 天人合一,天之气与人之气相同。人体有十二经脉之经气,实为六气。
足厥阴以风木主气,手厥阴火从母化气而为风,木生火,木为母。手少阳以相火主气,足少阳木从子化气而为暑,木生火,火为子。手少阴以君火主气,足少阴水从妻化气而为热,水克火,火为妻。足太阳以寒水主气,手太阳火从夫化气而为寒,水克火,水为夫。足太阴以湿土主气,手太阴金从母化气而为湿,土生金,土为母。手阳明以燥金主气,足阳明土从子化气而为燥,土生金,金为子。
[感悟] 六气五行是自然之道,六气变化有五行规律。十二经气,手足同经复合(二经合一)为六气,手足主从,化气而气偏。
[摘录4] 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盛,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意义] 癸水(肾水)上升,而化丁火(心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心火)主气,而足少阴癸水(肾水)从化,心见肾之气。
丙火(小肠)下降,而化壬水(膀胱),故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气,而手太阳丙火(小肠)奉令,膀胱见小肠之气。
木生火,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心包)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足厥阴肝),肝见心包之气。
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手少阳三焦),三焦见胆之气。
土生金,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肺)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足太阴脾),脾见肺之气。
金气方盛,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胃)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手阳明大肠),大肠见胃之气。
母气用事,子弱不能主气,则子从母化,母见子气;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子见母气。五行中,弱者进(强),强者退(弱),这是五行之间的规律。
[感悟] 五行有正常情况下的生克制化调节机制和异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机制。通过这两种调节机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是生理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的表现。另一方面,人体五行的胜复之气表现六气之偏见及相互联系,脏腑之间的气偏能够互见。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