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芳华》之前,我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正面评价,但是我没有产生去电影院看一场的冲动。后来听了《晓说》这一期《与冯小刚谈谈芳华》的节目,冯小刚说了这样一段话“这里面有很多……被我在电影里放大的美感,比如我整个的摄影、光线。我因为在拍这个电影期间回想起我之前在文工团的经历,我脑子里老是有阳光,有水,阳光打到水上,反光有一种(波粼粼)……有那种感觉,我老是觉得在那样的一种光线里看到的那一张一张的脸,那些女孩子的那些舞蹈的身形,然后想到了我们穿军装的时候那种英姿勃发的样子”。没有被好评吸引的我,被这段话给吸引了,我很想看到那种光线下的记忆。我想那样的画面应该很美。我想虽然电影我们年代,但青春总归是相似的。于是我就去看了。
我原以为这是老一辈的青春回忆,它也可以触发我的青春回忆。我原以为我会被主人公青春芳华、追忆青春而感触落泪,没想到却是因为主人公的痛失“芳华”而几度落泪。
这不是刘峰和何小萍的芳华,这只是林丁丁、郝淑敏、陈灿之辈的芳华。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享受青春的芳华,比如刘峰和何小萍,他们俩在青春洋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之中看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刘峰是“活雷锋”,用自己的善良、付出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和好评以及不屑。看起来是赞美的语言,其实很多暗含着嘲讽。任何人都可以使唤他做任何事,包含抓猪。所以他似乎赢得了赞美,却赢不了爱慕的女孩的心,别说是心,哪怕是那个女孩对他的真正认同,他也从未赢得过。大家只是习惯了他的付出而已。而小萍,更是在苦难和默默忍受中长大,渴望在新环境中被尊重被认可,但从一开始就成了大家的笑柄。
芳华只属于高干子弟、富家小姐。刘峰和何小萍只是在过生活、挣尊严,还有艰难地坚守信念。无论是否自知,他们的芳华年代充斥着的是奉献、是付出、是被侮辱和被损害。
当刘峰和小萍在战火中拼搏时,曾经的“战友”们正在哭着笑着闹着散伙,喝酒吃肉,做出一副念念不舍的姿态,同我们的大学散伙饭何其的相似。我没有被这一幕感动,而是被这一幕恶心到,他们在把酒话别之时,曾经的战友正在浴血奋战。他们已经有了大好前程的安排,门当户对的高干子弟们将会喜结良缘,美丽的富家小姐也将有乘龙快婿。而木匠的儿子失去了一条手臂,右派的女儿成了精神病人。
这是谁的芳华?
我最期待的那一幕终于出现了:战争结束后,刘峰回到解散后的文工团,他站在空无一人的舞台前,眼前出现了冯小刚在《晓说》里提到的那一幕幕,阳光和水的感觉,很美。很痛。
看完《芳华》后我竟然失眠了,整整一个晚上头脑里都在若隐若现地闪着电影里的情节和人物。我竟然没有一点点青春追忆,而是想到最近时常被提到的一句话“大者恒大,强者愈强”。无论在哪个时代,小人物想要突破阶层限制都是很难很难的。在动荡的年代英雄式的刘峰们终会沦落在街头拉书,受尽欺侮,穷困潦倒。和平年代的小人物或许没有那么悲惨,却也做不到坚守那份信念,安守一份淡然。
电影的最后,几个主人公在海口重逢,郝淑雯文提到丈夫陈灿“又去三亚拿地去了”,那时是1992年。而1993年海南房地产崩盘,不知陈灿是否能全身而退?
导演心存怜悯貌似给刘峰和小萍安排了happy
ending,两人互相依靠,相互取暖。算是导演给观众的一点慰藉吧。
萧穗子说“他们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她看到了他们的知足,没看到他们的失去。
祝愿现实生活中的刘峰和小萍们有更好的结局,他们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