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下是近日《健康报》刊登的一组数据:
我国迄今为止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高血压管理现况调查,于2014年9月开展,累计筛查35-75岁城乡社区居民超过170万人。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岁-75岁人群中约1/3为高血压患者,但仅有6%的患者得到控制。
1/3、6%,说明了什么?
简单地解读就是:高血压的检出率很高、控制率却非常低。
由此,您会想到什么?您一定会说,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效果太差吧!
-2-
得了病,我们会去治疗。并且习惯于不惜鞍马劳顿不惜一切代价地踏上求医之路。
去哪家医院治疗?上三甲医院还是在本地医院?看哪位专家?什么方法最有效?有没有特效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
我们习惯于对待疾病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赶快消除病魔好重返人生主战场继续奋斗。寻求这样斩立决的作战手段,似乎只有医院里的药物和手术刀莫属。
对待疾病的治疗,我们想当然地理解为,只有吃药、手术才是治疗。
的确,治疗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用药物或手术等消除疾病。但治疗还有另外一种释义:指干预或改变特定健康状态的过程,为解除病痛所进行的活动。
我更倾向于后者,为解除病痛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治疗。
-3-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医学上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病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密切相关。
造成疾病的原因众多,作用时间又很长,我们怎么可能单靠药物就能短时间解决疾病问题呢?
这好比,地面上长出杂草,我们用镰刀割、用火烧、除草剂去消灭,却不改变野草的生长环境,不去综合治理土壤、阳光、雨露等这些杂草的生长条件,虽然表面的草一时没有了,过不了多久,杂草依旧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用刀割草是必须,但改变杂草的生长环境更重要。
对待疾病的治疗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把对治疗的理解扩展开去:
药物手术是治疗,戒烟限酒也是一种治疗,睡好觉是治疗,坚持运动、清淡少盐低脂饮食、保持心情舒畅愉快等等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治疗。
-4-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医学上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提得更多的名词是“慢病防控”、“高血压管理”、“心脏康复”、“非药物治疗”。医学早已经把这些慢性病的治疗重心转移到了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在慢性病防控的总体模式中提到:个体作为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落实自我管理健康和慢性病的意识和责任、知识和技能、实践与实效。
维护健康是一个人责任。当身体以“疾病”这种最强烈的方式向我们发出警告时,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这是防控疾病的基础。
怎么改变?
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知己:
我有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
我是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常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
我是否经常熬夜,失眠多梦?
我的饮食习惯怎样?是否规律?营养搭配如何?
是否吸烟?是否经常喝大酒?
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体重超重否?
知彼
慢性生活方式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
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如何?
这样的指标会带来哪些危害?
疾病的基本知识是否掌握?防控的原则有哪些?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
如何做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如何正确服药?应该达到怎样的防控目标?
治疗:
治疗疾病的基础是健康的生活习惯;
及时就诊,自我监测,向医生求助并遵医嘱;
解除心理压力,调整心态,保证睡眠;
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
严格戒烟,饮酒适量;
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对于这些非药物治疗的方式方法,理论上一点都不难,即便有哪些不懂,通过医院医生、社会上的健康知识宣传、网络上的百度,都可以找到答案。
之所以不愿意改变,只是我们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总是侥幸倒霉的疾病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罢了。
我想说的是,当疾病真正“如山倒”之时,寄希望于医院来药到病除,真的没那么简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