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比人事处更高明的组织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一开始,孔子便没有在自己的“为政”体系中设置“人事处”。因为,他深信自己的学问是做人做事的大学问。而做人做事这种事儿,是很难单纯用纪律和绩效来考核的。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过一副很有名对联,“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行善,虽善不赏。”忽略动机,在做人做事上,单纯看做了什么,造成了什么结果,很难对一个人做出客观的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部”是比“人事处”高明出许多的组织设计。先把显而易见做的事,做事形成的结果放在一边,着力在选人、用人、培养人上下功夫,一下子抓住了为政教化的关键。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孔子为两千多年后的组工干部开列的选人、用人注意事项清单。
一、 视其所以
以,因。因何而为。视其所以,就是看一个人因何而做这件事。
孔子一向是很关注人的。在《论语·学而第一》中,他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为别人不知我而忧愁,该为不知人而揪心。
什么是“知人”呢?
看到一个人的表面很容易,观察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也很容易做到一目了然。这些,都算不上是“知人”。
真正的“知人”是透过他表现出的表象,弄清楚他的动机和居心。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同理心去代入;二是要有“知人”的内在需要。所谓用同理心去代入,就是先要理解人。看到一个孩子读书心不在焉,先要想自己什么情况下会读书心不在焉,唯有同理心,才会诱发共情。彼此在一个频道上了,才有交流的可能。所谓“知人”的内在需要,是强调我们要有休戚相关的意识。“你怎样,关我鸟事;我怎样,关你鸟事”,这种态度下,“知人”便毫无意义。
为什么要“知人”?
有个成语叫“知人善任”,对为政者而言,“知人”就是为了选人、用人。在孔子的教化世界里,“知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人,更好的成就人,成就事。
二、观其所由
由,经由。“观其所由”,就是看他怎样去做这件事,通过什么来达成这件事。
这个“由”很厉害的。一个人的认知、情感,甚至价值观都有可能“移花接木”、“瞒天过海”。这个“由”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经历过什么,直接影响着他当前的选择。
西方教育学、心理学有个理论,成人的一些不当行为,往往和童年或少年期的经历有关。美剧《绝命毒师》中的主角,原本是个化学教师,因为检查出肺癌,考虑到妻儿的未来,铤而走险,走上制毒的犯罪道路。在没有检查出肺癌之前,他有过一次指导自己曾经的学生制毒的经历。这个经历就是他的“由”,检查出肺癌,担心患病儿子的未来的过程中,这个“由”起了作用,迫使他做出了“制毒”的选择,直到在“制毒”的路上越走越远。
“由”,不是理由,而是经由。是经由过的事情带给自己的体验和判断。人,很难和从前的自己完全割裂开的。人的生长从来都是建立在从前的基础之上的,很少有人能真正与从前的自己完全决裂。
监狱的“从头做人”,佛家的“回头是岸”,都是很难得事情。全在这个“由”字。
看一个人是不是“浪子回头”,是不是“幡然悔悟”,观察他做事时的表现就一目了然了。好人做坏事,也会恪守好人的做法;坏人做好事,仍然忍不住用非常的办法。
三、察其所安
安,安定、安然。“察其所安”,就是看一个人做事时,心情、心理怎样,到底是安定、安然于什么?
与“安”相迥的是“不安”,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本来是要做一件让对方感到意外惊喜的事情,因为对方的突然出现,或者节奏的忽然改变,变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了。这个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做事的那个人全然忘记了“初心”,变得焦躁不安,甚至气急败坏,最终弄得不欢而散。
安定、安然于自己所要的结果,还是安定、安然于自己应有的“初心”,这是由一个人意志和情趣所决定的。所谓修养,全体现在这一层。
]四、 人焉廋哉
廋,藏匿。“人焉廋哉”,(如此一来)人怎么还能够藏匿得了呢?
今天的组工干部使用孔子的办法去选人、用人,怎么会错过人才,错用人呢?
还有一个问题,“知人”上如此,翻转过来“己知”又当如何呢?组织部的那套选人、用人原则,如果自己坚持着去做了,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端正所以,谨慎所由,修养所安,何患“人之不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