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几点科普,更正下课程中的错误:
1.课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万小时定律”是错的,真正重要的概念是“刻意练习”;
决定你是否能成为某领域中的高手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本不是练习时间。
张萌老师也应该知道,所以她才会在后面为“一万小时定律”打上很多补丁:
量化目标+准确模仿+设置反馈机制+自我激励
与其选择一个充满bug的概念“一万小时定律”学习,还不如一开始就学习更优美的“刻意练习”
所以不推荐大家读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而是应该看看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的《刻意练习》。
2.养成一个习惯的周期不是21天:
不同的习惯需要坚持的天数不同,不同的人养成同样的习惯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
如果迷信“只要坚持21天就能养成习惯”,然后发现反弹现象而放弃习惯的培养就可惜了。
其他的就不说了,听到后面听不下去了;只听了十几课,听的时候也不太认真,都是1.5倍速播放的。所以就不对其他内容妄加评论了。
可能是我对张萌老师讲得内容事先就知道,抱着去印证和补充的心态去听,不能说丝毫没有收获,但是实在不多。不但如此,还发现几个错误。如此一来,对课程的好感大幅降低。
总的来说,如果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还是推荐大家看看经典的书籍,如果路上有空,还是可以听听这款节目的。无论是阅读经典还是听热门课程,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是要自己搭建的。
——————————————————————————
课程介绍了很多提高效率的管理技巧和人生指南,可是那么多纷繁复杂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何记住并付诸实践?
不如计算机中“输入”—“信息处理”—“输出”的角度来去总结归纳,建立好自己的学习体系:
如何更好地输入信息,如何更好地处理信息?
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影响因素和原则,使用相关的方法提升效率;
在:“信息处理”方面,要注意几个关于大脑运行的情况:
带宽:网络带宽是指在单位时间(一般指的是1秒钟)内能传输的数据量。类比于大脑,可以指大脑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信息量。
信息就像车流一样流过大脑中的“公路”,信息量太大会造成堵车,而信息量太小又会使“公路”闲置;
1.安排合适的速度:比如看书看不懂或上课听不懂,是因为单位时间输入的信息量太大,尝试着把信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输入;觉得太慢,可以适当加速:加快阅读速度或使用播放器加速播放;
2.分解:试着把你的目标、计划、行动等分解成最小单位;
可以参考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具体、可量化、难度适宜、现实的,规定时间
比如说培养习惯时,应该一次培养一个习惯。
3.确定性:
临睡前在纸上写下明天要做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或者在清晨写下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
思维模型:大脑爱走捷径,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时候都会按照之前惯用的思考路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根据现实中的反馈来优化处理信息的模型、归因方式,并且去学习高阶模型。
在课程中有强调:记录了时间要分析,去优化。
也有PDCA循环:计划、行动、评估效果、总结优化、再次计划
要分开记录,要看出计划与实际结果的区别。
身体:
身体会影响认知本身
1.通过外界环境改变自身状态:早上起床后用咖啡、音乐或香气来唤醒自己的身体;
(我以前看到过一种让自己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方法,每次工作前都主动闻一下某种带有特殊气味的物体,比如说风油精、薄荷脑,然后开始工作。久而久之,会闻到特定气味就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其实就是利用条件反射来训练自己,与NLP中的种“心锚”类似,也不知是真是假。巴普洛夫的实验中,铃声是和狗的非条件反射联系在一起的(狗看到食物会流口水),但是气味--工作之间根本没有非条件反射。如果”气味--工作“有效的更有可能是”自我实现预言“和”安慰剂效应“)
在“输入”方面上,要注意:
1.寻找信息源头:输入更优质的信息;
2.选择有效的输入方式:阅读、与人交流、讲座课程、行走;
在“输出”方面上,要注意:
1.使用不同的输出方式:写作、演讲、实践项目
2.建立反馈机制:写得怎么样,他人的意见是什么?定期评估。
3.理念:抓住一切可以输出的机会进行输出。
那我应该输入什么呢?为什么要输入这些信息呢?
这就涉及到你对自我的了解,你的愿望(欲望、理想、目标)是什么?
张萌老师提出的“七个人物法”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确定自己应该修炼什么技能的方法。
方法具体流程如下:
1.写下七个人物;(这七个人物是你很崇拜,梦想成为ta那样子的榜样)
2.归纳总结其硬本领,每个榜样归纳3个。就有3*7=21个(有重复项就合并)
3.自我匹配(根据需求、兴趣、重要性来排序,然后选择1-2项技能修炼)
你的偶像有哪些?谷歌、wiki他们的基本资料,甚至可以详细看下有关于他们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
目前你计划要修炼的一个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