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1 有子
论语中称子的有两位,一个是有子,一个是曾子。
据说论语是有子和曾子的门徒整理的,因为尊师,所以在论语中地位比较高,得以称为子。
据传,孔子去世之后,因为有子比较像孔子,被门徒推为“首领”,但很快又下了台。
论语第一篇《学而》中,把孔子的话放在第一章,然后第二章便是有子的话,第四章便是曾子的话。
这些都是书上说的,百度可以查到,这里就不啰嗦了。
2 孝弟
弟即悌。
第一章孔子说学,第二章有子说孝,似乎不想关的话题,为何放在一起?
很多读者都对论语的篇章安排感到疑惑,表面看毫不相关的话随意堆放,实际上,论语的第一第二章都是在说相同的话题,即论语的核心主题:仁。
通过第一章的解读,我们知道仁有两端,感和觉。这是从个人的一己之身说的,而第二章则从人在家中说:仁有两端,孝和悌。
父慈子孝,兄惠弟敬。
悌,就是一颗疼弟弟的心,即兄惠;或一颗甘当弟弟的心,即弟敬。
仁,如同果仁之仁,是性的载体,如同现代说的基因,如同古人说的血脉。
父慈子孝说的是基因的传递。
兄惠弟敬说的是基因的竞争。
君子是未来之君,基因继承得最好的儿子。
一般是嫡长子,但也有立贤。
贤即仁坚,即基因保存良好的种子。
贤的反义就是不肖,不肖就是不像,指基因继承的不好。
贤或不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判,一个是外在的容貌像父亲,一个是内在的心志像父亲。
儒门经典《孝经》中提到孝悌,也提到忠顺。
孝悌是仁的两端,而忠顺是义的两端。
仁是在内而言,义是在外而言。
对士而言,仁是事亲,义是事君。
仁是在家而言,义是在国而言。(家是私家,国是公家)
《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孝忠,猪八戒对唐僧敬顺。
孙悟空就像岳飞,猪八戒就像秦侩。
关于仁在内义在外,这是儒学界的common sense, 这里不展开论述。
值得让我们去思考的是内外的界定。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上画一个圈,圈里面是内,圈外面是外。
别内外其实是为了分公私。
内是私,外是公。
中国人的公共意识比较复杂,至少得画三个圈,所以有三公。
天,天下为公;
地,以国为公;
人,以家为公。
战场上有战士不怕死的,那是以国家为公,优先考虑国家的利益,以国人为家人;有战士怕死的,那是顾及上有老下有小,优先考虑家的利益;有不想战斗的,那是以天下为公,以天下所有人为家人。
人的行为都是公私之间的取舍,不同的取舍只是因为对公私的界定不同。
人都有仁义之心,有仁义之心才能进行公私之间的取舍。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无非就是给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一条取舍的标准。
孔子和墨子都提倡爱人,孔子认为要分等级,越亲的越爱,而墨子认为不应该分等级,天下人都是一家,一样的对待。
在孔子的思想中,平等的前提是先有等,然后才能平。所谓等就是五服,就是五个阶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等的不同如同五音的不同,这是礼;平就是该得多少得多少不逾矩,平了才能和,这是乐。
春秋礼崩乐坏,用易中天的比喻,就是星星想当月亮,诸侯想称王,大夫想当诸侯。
3 犯上作乱
犯上是不孝,即父子之间的事,儿子想夺父亲的国君位置。
作乱是不悌,即兄弟之间的事,弟弟想夺哥哥的储君位置。
以史为鉴,孔子治《春秋》,就是要告诫那些犯上作乱的都没有好下场。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这句话好理解。
不好犯上,则无争夺王位之心,既无争位之心,安守本分,何故作乱,故未之有也。
“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这句话倒是比较难理解。
为何是“鲜矣”而不是“未之有”呢?
关键在于理解孝悌并非“仁之本”而仅是“为仁之本”。
仁和为仁不同。
为仁是外在的,可以看到的,而仁在内。仁不仁说的是心,心如何自己都不是完全清楚,何况别人。
这句话指出了伪君子的存在,表面上看起来孝悌有加,实际上是手段,因此说少有而不说绝对没有。
论语的主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兴许很多人都会选择仁字。
然而通读论语,却找不到关于仁的定义。
孔子回答学生时也往往说你得怎么做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深刻理解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仁在内”的理解。
4 君子务本
第二章只说到本,并未说到末。我们把末放在一起说,才好理解什么是本。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物有体,事有用。
物和事是对立统一体,凡物皆有事,凡事皆有物。
物是事物在空间中的呈现;事是事物在时间中的呈现。
事物是不能分割的,如同时空。
不能辨而分之,但能分而辩之。
辨中间是刀,指物质世界中的分割;
辩中间是言,指精神世界中的分析。
哲学上有个问题,如果一棵树掉了一片树叶,还是同一棵树吗?
哲学都是很烧脑的,理解《大学》里的本末终始,这种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本末如同树木的根茎枝叶,
根茎是本,枝叶是末。
草木一岁一枯荣,落叶是树的事,落叶是岁终,发芽是岁始。树叶是末,树叶掉落但根茎还在,所以本不变,因此还是同一树。
树木一节一节的长,一节如同王朝的一世,叶的繁体就是枼,木之一世。君就是树干,君子和小人都是树枝,而君子是未来之君,是即将成为新的树干的那根树枝。
君子务本,务的是什么?
孝悌,因为后面接着说“孝悌乃为仁之本”。
那么末是什么?
末就是忠顺。
所谓务本,就是正心修身要在本上发力。
因为孝的人一般都忠,但忠的人不一定孝。
仁者一般都有义举,但有义举的人不一定仁。
君子务本简单理解,就是求仁要往内心发力。
为何要务本?
末是长在本上的,枝叶是长在根茎上的,没有根茎,枝叶如何得以生存。
举个例子。
敬在内是本,顺在外是末。
内敬的人一般都外顺,但外顺的不一定内敬。
内不敬而外顺可能是一时之顺。
关于这个问题,论语第三章孔子很简洁的一句话作了点评。
巧言令色,鲜矣仁!
5 君子之道
本立而道生。
这里的道是君子之道。
什么是君子之道?
所谓君子之道就是希望成为新的树干的那根树枝的小心机。
君子之道有六。
立:即长在树节上。将来有机会即位。节字繁体節里有个即字,取象于竹子多节,且无节外之枝。节外生枝影响树节的形成和密度,树节的作用是加固整个树干的强度,否则容易开裂。古人喜欢竹子,因为竹子没有节外生枝,因此树干花最小的成本而形成最大的强度。竹子为何要有竹节,没有竹节,竹子很容易开裂。树木也是这样。
中:树干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内部,一方面增加承受整个树冠的强度,另一方面不要在节外开枝散叶中途消耗养分。
直:直对曲。树干往往都比较直,这样有利于支撑和平衡整个树冠。一支树枝如果长得弯弯曲曲则难以成为新的树干,长得直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从根部由下而上运送养分,长高的效率更高,长得高才能与其他树竞争光照。德字古文惪,就是一颗直着长的心。曲古人也说枉,以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正:正对斜。正就是居中往上长。树枝斜着长难以成为树干,因为无法支撑和平衡整个树冠。
和:树干在树节上和每个树枝都相连,而树枝与树枝之间却是互不关联的。君子之道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希望成为新的树干的那支树枝就必须和其他树枝不一样,要懂得和每根树枝都建立关系。不比就是不开枝散叶,周就是绕一圈和其他树枝建立联系,把养分好处让给其他树枝,慢慢的这支树枝就成了养分输送户,再后来就成为了新的树干。
平:所谓公平,公在于和,平在于分。树干分给树节上的每支树枝的养分要平均,这样有利于树冠重量的均匀分布,整棵树才能长得更高。
总结来说君子之道就是中立,正直,平和。
立对仁,平对义,中对礼,直对智,正对信,和对乐。
6 为仁之本
注意,是“为仁之本”不是“仁之本”。
行为是外在的。仁不仁指的是内在的心性。孝悌描述的是行为。
关于仁,论语很少说,而说的往往都是为仁。
关于仁,孔子强调,学而不为,不如不学。
7 八卦一下
为了强调周易和论语的关系,这里毫不牵强的说说八卦。
关于犯乱两个字的构造。
第一章提到了仁有两端,对应感和觉,分别对应兑卦和巽卦。
犯是父子之间,即父慈子孝,对应觉,对应巽卦。
乱是兄弟之间,即兄惠弟敬,对应感,对应兑卦。
有意思的是犯字的右边部首,其实和巽字上面的部首在古文中相同。
乱字右边的部首则是个乙字。兑卦=乙+末。
感是从外部获取信息,觉是将信息传递给意识。
仁是中间的阀门,这个阀门负责把外部信息控传递给意识的通道。即外部事物进入内心的通道。进入内心产生意识就是通圣。
而义有两端,识和想。
想对应忠对应离卦,识对应顺对应坎卦。
离卦=庚+申;坎卦=辛+亥。
庚是阳金,申是猴;辛是阴金,亥是猪。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本相是离卦,变相是巽卦。而猪八戒的本相是坎卦,变相是兑卦。
所以孙悟空和猪八戒代表仁义的两端。
甲是阳木,乙是阴木。
孙悟空是金公,猪八戒是木母。
孙悟空忠孝,猪八戒敬顺。
识对应运动神经,感对应感应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