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简本此句作“其事好”,且置于章末“果而不强”句后。
果:效果。有几种解释:(1)救济为难。(2)完成。(3)胜。
壮:武力兴暴。(<王弼>注)
不道早已:“不道”,不合于道。 “早已”,早死。
【今译】
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长满了。(大战过后,一定会变成荒年。)
善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借用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不矜持,达到目的却不夸耀,达到目的却不骄傲,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
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
【引述】
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莫过于表现在战争的事件上。战争的惨烈,令人触目心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这两句话道尽了战争为害的后果。
战争总是没有好下场的,败阵者伤残累累,弄得国破家亡;胜利者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而所得的结果仅仅是“口中含灰”而已。所以老子警惕着:“其事好还”——武力横行,终将自食其果;武力暴兴,必定自取灭亡。
【他说】
老子再三告诫后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但是,老子并不是反对战争,在国防上,军事戒备绝对需要,但不可以兵强天下,不可以用武力来侵略别人。
老子并不是反对军事,他说到“强”字的意义,那只是加强自己国家的国防建设,如果想要侵略别人,便会失败。老子的军事思想、政治哲学的原理在什么地方呢?“其事好还”。《易经》中有话“无往不复”,这是因果报应,每件事必定是回转过来报应的,你怎么样打人,就会怎么样被人打;你怎么样去杀人,就会怎么样被人杀。“其事好还”就是这个意思。对任何一件事,不能轻易随便,你打出去五十斤力量,回转过来的是一百斤果报。东方的几大哲学,几大教理,始终站在同一个原则,就是“大道好还”,也就是天道之因果循环。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经过大规模的战争以后,那个地方整个被破坏毁灭了,所有山林草木以及几百年的建设成果,刹那之间消失了。“师”就是兵,只要战场在那里,那个地方就要遭到破坏,“荆棘生焉”,长了很多野草,变得荒凉了。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经历过战乱的人,就会知道战争之后的战场,会成为传染疾病瘟疫的地方,有时并发旱灾、洪水以及发生瘟疫的流行。所以,后来学军事哲学的人,对这个道理都很清楚。世界上真正的名将,能懂得军事的,都不敢轻言战争。这不是因为胆小怕战,而是由于仁慈,不愿也不忍看到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任何一个士兵,都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养育长大成人的,但在战场上只要几秒钟就没有了。而且牺牲在战场上的,不只是少数的一两个人,而是百千万众。所以,懂得军事的人都怕谈战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所说的这个军事哲学,充分代表了传统道家的军事思想。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领导人,是心怀仁慈的,希望领导天下国家止于至善。以善的力量,战胜一切邪恶,绝不是以自己强盛壮大的武力,去侵略人家,威胁人家。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一个当大统帅的人,当帝王、领袖的人,应以仁慈的心、善良的政策来救世界,来爱天下。他们虽一心济世救人,并没有认为自己了不起,绝没有骄矜的心理,也不自我表扬。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如果带了成功的骄傲,已经是失心病狂了,这种领导人终归会失败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万一发生战争,必须要用兵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逞强好胜。所以,最高军事哲学的思想,是不得已而为自己防备。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中国做人原则的两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这个原则。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讲物理的原则,让我们懂得人生,亦可懂得一切。天下万物的运行,有一个法则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一个东西长大了,下面接着来的就是衰老!老了就要灭亡。“不道”并不是说没有道,是说违反了这个法则,像一棵树一样,长大了就要衰老。
你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欢迎发表评论!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南怀瑾《老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