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广阔丰饶的内心宇宙
我们还可以就近乎无限的“进程”加以描述,但这并非本书的目的所在。或许有读者对“终极原因”问题感兴趣,用诸如“追求目标”之类的目的论词汇来描述一种既有的现象,这样做合适吗?若不具体讲明这种现象究竟存在于何种存在层次,就贸然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些荒唐。
在人的层次要否定合乎目的论的行为,与在无生命物质的层次归因于合乎目的论的行为同样愚蠢。因此没有理由假定,在各个层次之间,找不出合乎目的论的行为的蛛丝马迹。四大存在层次可以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较高的层次总是涵盖了较低层次的一切,并且容易受到更高层次的影响。这四个层次全都存在于人的身上,如前所述,这一点可以用公式表述为:
人=M+x+y+z
=无机物+生命+意识+自我意识
而意料中的是,许多学说将人描述成四“体”的拥有者,即:
肉体(对应于m)
以太体(对应于x)
灵魂体(对应于y)
“我”或自我精神(对应于z)
在理解了四大层次之后,把人描述为四重存在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在某些学说里,m+x被视为一个整体,是有生命的躯体,因此他们把人说成是三重的存在,由躯体(m+x)、魂(y)、灵(z)组成。随着人们的兴趣日益转向看得见的世界,魂与灵之间的区别变得难以维持,两者最终混为一谈,因此人就成了肉体和灵魂的混合体。
而随着机械唯物主义的心情,最终连灵魂也从对人的描述中消失了。它怎么可能存在,却又无法称量?灵魂被说成是原子和分子的复杂排列所具有的许多奇特属性之一。为什么不承认所谓灵魂的许多令人惊奇的能力只是物质的一种附带现象,就像磁力一样?
宇宙不再被视为巨大的层级结构或存在之链,而只是被看作原子的偶然排列;人传统上被理解为反应宏观世界的微观世界,也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宇宙,不再被看成是一个有意义尽管还有些神秘的造物。如果说巨大的宇宙仅仅被视为微粒组成的一团混乱的存在,没有目的或意义,那么人也只能被看成是威力组成的一团混乱之物,没有目的或意义。
不错,人是一团有感觉的混乱之物,他能够忍受痛苦、剧痛和绝望,但还是一团混乱;是一桩不幸而又无足轻重的宇宙事件。
这就是现代唯物主义机械观给出的图景,可他符合我们的切身体验吗?每个人都得自行判断。那些心怀敬畏和赞叹、惊奇和迷惑的人、思考过四大存在层次的人,不会被轻易说服。他们相信只存在程度的差异,亦即水平面的延展。他们会发现自己不可能不去思考“高”与“低”的差异;也就是说思考垂直的尺度,甚至思考存在层次的不连续状态。
如果他们把人看作高出无生命物质的存在,不论后者何等复杂,并且高出动物,不管后者进化程度多高,他们也会把人看做是”未可限量的”。尽管人并非最高的层次,却有可能臻至完美。这是从我们对四大存在层次所做的思考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洞见:
在人的层次没有什么清晰可变的界限或上限。区分人和动物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无可限量的潜力,这种能力不但能让人成其为人,更能为他赋予成为超人的可能性,甚至是成为超人的条件。正如经院哲学家们常说的“要恰如其分的做人,就必须超越人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