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朋友一起在街上走着,看到卖早莓的,她要买点,询完价就砍价地买了一点,上称之后还了1块钱。事后我就建议朋友不要再与地摊人员还价(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朋友反驳她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明明比超市贵,干嘛不还价,还怀疑阿姨称不标准,斤两不足。
我再说了几句跟我们父母相符的年龄,每天要风吹日晒雨淋的,指地摊人员很不容易,我们也不希望看到我们父母这么不容易对吧?朋友反问我也不容易呀,我的父母比她辛苦多了,谁容易呀?最后我便哑口无言。
这几天一个朋友的女儿填报志愿,女儿想报考律师,朋友则倾向于教师,通过两个行业考察,发现律师行业太难了,认为还是教师有前景,也相对比较稳定,通过朋友的分析、引导,朋友女儿也决定填优先报教师志愿。
我就建议她尊重女儿的选择,她现在有自己的兴趣比我们那会强多了。我们那会都稀里糊涂地选专业,认为哪个行业有趋势就选哪个行业,进了大学发现对它毫无兴趣,将来肯定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可谓大学时光白瞎了。认为她女儿现在心智成熟了,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她想靠自己的力量去维护社会正义,所以选择律师专业,劝朋友应该支持她。
朋友回应“带女儿去了三个律师咨询,发现律师行业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就想做生意一样,谁出的钱多就站在哪方打官司,哪有什么正义可言;而且前面3年要考各种证很难挣到钱,尤其是女人很难混出来,到时也无暇照顾家庭,整天临着毫无保障的巨大压力”。朋友说,通过考察,女儿也觉得律师行业不适合自己,也认为更适合当教师的。
我又反驳:你们只是了解了律师的一面,肯定还有像你女儿想象的一样维护正义的一面,越难的事越值得我们去做。并劝朋友挣钱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在乎那三、五年,她的收入也还可以,并不需要女儿来支援;不像我毕业那会,肩负着父母的期望,所以什么挣钱就去做什么,没有资格去考虑兴趣,为钱奔命几年,依然迷茫,还是要重新定位何去何从;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而毕生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朋友说“兴趣不能当饭吃,不希望她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我说或许女儿会享受那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朋友最后说“她现在谈不上喜欢,只是向往律师行业,等她做了2,3年才能知道喜不喜欢,理想很好,但现实很残酷,是她自己放弃律师,决定选择教师的,我再三确认过她这是你自己选择,将来后悔不要怪我。”朋友有点不高兴,不想再讨论这个话题,我也觉得她言之有理,就顺从她意转移我的话题,聊了几分钟,她说要抓紧熟悉填报志愿流程,我们便挂了电话。
通过两次给朋友提着吃力不讨好的建议,明白了不能好为人师、自以为是,不要轻易给人提建议。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