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所述仅为个例,请勿对号入座。
起
某寄宿制学校新招聘开学以后,班主任考虑到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的迫切心情,经常会拍照片发到班级群里,有时候还会直播。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班主任就不愿意拍照了,这是为什么呢?
承
在说明原因之前,我们先看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是这杨的:有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门口唱歌打闹,可是呢,这个老人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多次劝说无效之后,老人想了一般法:开始的时候,孩子每唱一次歌给他们10美金,孩子们为了奖励唱的更加卖力了,过了几天,老人把奖励降低到了5美金,孩子们有些不高兴了,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唱歌,老人不给钱了,最后孩子们看没有钱,再也不在老人门口唱歌打闹了。
外部奖励可以损害内部驱动力。
第二个小故事是从知乎看到的,权且当做段子好了,说是某公司有一位保洁阿姨,在公司呆了五年任劳任怨,每个月那3000块也很开心,有天领导异想天开,给大妈涨了50元工资,大妈怒而辞职,觉得领导这是侮辱她。其实这个清洁工阿姨是个拆迁户,压根不差钱,来工作就是图个热闹。
了解真实的内驱力。
转
上面两个例子很好玩,但是深究起来却涉及到了心理学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奖励包括增加想要的和减少不想要的,惩罚包括减少想要的增加不想要的。
惩罚机制
而第一个例子中,孩子们天性喜欢唱歌,不给钱也唱歌,源于内部动机,但是老人给予10元的时候,孩子们的唱歌的动机就从内驱力改为为了10元钱奖励,当给的钱越来越少的,这件事对孩子们来说,就称为了一种惩罚,最后老人达成了目标。这是惩罚机制很好的运用,其实,我们很多家长都会用物质奖励吸引孩子学习,但是我们总有给不了响应奖励的时候,如果因为外部奖励孩子们的内部动机损害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第二个例子,保洁阿姨在公司,享受了社交的乐趣,同事氛围融洽,可是领导给予50元涨薪的时候,让保洁阿姨觉得遭受侮辱,减少了她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乐趣,从而怒而辞职。实际上很多互联网公司也采用这种方式,侮辱式涨薪,普调比例少的可怜,软性裁员,从而完成了不用出赔偿金裁员的目标。
奖励机制
与惩罚机制相反的是奖励机制。前几天听知乎的一个讲座:
其中关于心理学中奖励和惩罚机制的讲解是非常透彻的,也是我写这片文章的诱因。
对于激励中的奖励讲解的太好了,这里我就不啰嗦。
从本质上来说,人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一件事情呢? Thorndike 的效果定律对强化行为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概括:如果做一件事能引发你想要得到的结果或回报,那么你就会倾向于不断去重复它;而如果做一件事引发了你不希望看到的结果,那你也就不会再去做了。简而言之就是,让我感觉爽的事情我会一直做下去,让我感觉不爽的事情就再见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基本原理。我们要针对期望鼓励的行为或期望避免的行为,分析哪些是胡萝卜,哪些又是大棒。所谓胡萝卜呢,就是奖励。普遍认为就是给对方一个甜枣儿,也就是 TA 想要的东西。奖励还有一种形式常被忽略,那就是帮 TA 去掉 TA 厌烦的东西,这也算是一种奖励,因为奖励的本质是要让人有愉悦感,从而「鼓励」某种行为的发生。而大棒呢?就是我们常说的惩罚,要「抑制」某种行为的发生,比如说胖揍一顿。惩罚就是给对方TA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把 TA 喜爱的东西拿走,让TA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你先稍微感受琢磨一下,且听小艾老师继续分析。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听到新婚后的女性嘴里会说出这样的话:今天老公给我做了一顿饭,做的好难吃,但是为了鼓励他多多练习做饭,我还是昧着良心表扬了他,「亲爱的给我做饭真不错,好贴心呀」。然后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让老公做饭的满足感和胜任感又提升了一些!这种把精神上的鼓励作为奖励,可能对天下男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又或者是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大人和孩子在外面吃饭,才刚点完菜,孩子突然大哭大闹,吵吵嚷嚷要玩儿手机,妈妈一开始态度很坚定,说不能玩儿就不能玩儿。然后孩子就用震天聋的嗓门继续嚎叫,成功地引来了旁边群众的注意,然后妈妈实在是挂不住面子,只好把手机丢给了孩子。这可能换做是谁,都免不了对孩子举手投降吧!哭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有点欠妥。为什么呢?请你仔细想一下,妈妈把手机给哭闹的孩子,其一,得到手机鼓励了孩子当众哭闹这一行为,得到喜欢的东西成了对孩子的奖励;其二,孩子得到手机就停止哭闹,鼓励了妈妈重复给手机这个行为,去掉烦人的东西成了对妈妈的奖励!也就是说,看似没办法的办法中,其实隐藏了两根胡萝卜,妈妈宝宝各吃一根,以后还可以继续啊,想玩儿手机就哭闹,想制止哭闹就给手机,俩人不断互相奖励,你看,真是相爱相杀啊!
(转载自知乎侵删)
强烈推荐大家去听这个讲座,对于外部加你是如何损害孩子的内部动机也有很精彩而通俗易懂的讲解,简单的说就是外部奖励会让人们失去对于行为本身的关注,而为了奖励去草草完成任务,比如孩子们为了玩儿手机而草草完成作业。
结论
回到我们开头的例子,年轻老师拍照本来是发自内心,捕捉课堂中自己感兴趣的点,然而家长总是说,老师你没有拍到我的孩子,我们家孩子怎样怎样。这对教师就称为了一宗负担,如果不拍照,很少有家长会问,如果拍照了,就会有家长不停的咨询孩子为什么不在照片里,甚至职责老师没有拍到自己家的孩子。这样,拍照就从一种自发的行为,称为了一种惩罚(家长的质询),本来已经很累了,还要面对家长的压力,索性不拍了。
而且每次都要拍到所有的学生真的是很大的负担,每个家长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却导致老师不堪重负。其实作为家长想要知道孩子的情况情有可原,但是老师如果没有特别说,孩子肯定是没有什么特别的状况,也没有表现的特别好,或者打动老师拿起镜头地方,也许谁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吧。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个人觉得正确的办法是像上面老公夸赞厨艺不怎么好的妻子一样,夸赞自己的娃拍的号,夸赞别的娃拍的好,夸赞拍照的行为,老师们就会拍太多吗。
这里提到的老师是我的同事,然而我自己也喜欢用钉钉直播学生的状况,看到有些家长用质问的语气问为什么没有自己家的孩子,就觉得很不爽。我说,只是我拍的时候不在,随缘就好了,也再次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因为无脑家长职责、质问、问询和颐指气使带来的不适感,因而拍照、直播的欲望大大降低。
激励是个很复杂的学问,某学校把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派到直线距离1700公里,实际距离2400多公里地方的而不报销春节路费的时候,真是觉得好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