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地理决定论的说法,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治水文明,这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文明最早都是从农耕开始,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他三个都发源于沙漠中的大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撒哈拉沙漠的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阿拉伯沙漠的两河流域,古印度发源于塔尔沙漠的印度河流域。
沙漠本身种不了粮食,但河水定期泛滥,会在沿河两岸留下厚厚的一层淤泥,这些淤泥是很好的农耕土壤,而且这些土壤离河道近,在缺水的时候也方便灌溉。这三个文明就都在类似的地理环境下繁衍。
沙漠地区不能存水,这种地方的河水泛滥只会留下肥沃的土壤,不会形成沼泽,因此沙漠大河流域的文明不需要治水。但中国文明不一样,不论是一开始的黄河流域还是后来的长江流域,流经的主要都是土地而非沙地,一旦河水泛滥,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所以在中国,要想保证农业的收成,必须首先解决水患的问题,也就是治水。
治水哪怕在现在来说都是涉及到上下游协调、强力组织调度的高难度工程(参考红旗旗、三峡工程等),在古代就更是如此,所以大禹成为我们的英雄。通过一代代的治水工程建设,中国终于渐渐掌握了与黄河长江共处的密码,诞生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宏伟工程,在此过程中,上下游的人同一条心,甚至是南北方同一条心,客观促成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国家。
后来的外族进入中国后,为了保证百姓安居,统治持久,必须掌握治水文明的内在逻辑(蒙古人在中国的败退即与黄河水患有很大关系),包括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统一思想、早熟而完备的官僚系统、“皇权不下县”的乡村治理体系等,都与治水的需要息息相关。
而掌握治水文明的过程,即为“汉化”,因此,哪怕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能实现长久治理者,无一例外都是汉化较好者(北魏、隋唐、甚至后来的满清,无不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汉化),在一代代汉化的过程中,中国文明得以从古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