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原罪,是因为感觉有原罪
从小到大,我们一只靠自己的感知认识世界,却从没有人对我们的感知本身进行感知。这样子,我们在不知道自身感知可不可靠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认知活动,也就造成了很多自以为是的认知。
就像我对恋爱的认知一样。我看了神雕侠侣,认为爱情就是杨过对小龙女的喜欢,纯洁忠贞。我看了fractale,认为爱情就是一种默默的喜欢,有些内敛。包括还有一些艺术作品,给我爱情要勇敢追求和表达的认知。
带着这些认知,我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喜欢的人都无法理解我的做法,我让她们感到茫然失措、丢脸、恐惧和失望。在她们看来我很愚蠢、天真、无趣、没有吸引力。而我却对她们的拒绝感到异常的伤心、失望、苦恼和愤恨。
我陷入认知的陷阱中而不自知。自己明明做了很傻很错误的事情,却自以为是别人的错。自己没错啊,我爱别人,不就要表达出来,让对方也感受到爱情的喜悦吗?但是并没有从对方的认知角度去思考事情。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与对方的认知偏差,更没有考虑到这种偏差的影响力。她对爱情的观点或感知是什么样呢?她喜欢什么样的追求者,她喜欢被什么样的方式追求。
甚至我都连她喜不喜欢我都没有考虑过。这可能因为我害怕,我害怕对方不喜欢我,而直接不去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就避免单相思的耻辱。还有,为了给自己前进的动力和台阶。我往往过于乐观,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幻想,幻想对方也喜欢我。
带着这种幻想,我开始追求,方式异常简单,直接跟对方表白。多么二、多么傻逼的行为呢?
感觉本身是是一个生产能力有限的公司,这就导致我们的感觉产品不会尽善尽美。人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前,他往往是很自信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应该拒绝自己,自己做事情应该成功。
在认识到人是残障者的情况后,他就会知道自己只能了解这世界的某一部分,并且他的认识在最开始很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他要不断通过切换场景的方式给自己制造纠正错误的机会。这样想来,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很可能源于这种迭代频率的不同。
高手往往很早就开始通过反思或冥想来把自己从之前的场景中抽身出来进行关照。这一关照虽然会令他发现很多丢人的事情,让他不得不体验面对“可笑”的自己的痛苦。但是正式这种勇于主动体验痛苦的行动,让他发现了自己感觉中的错误,然后及时做修正,以避免更多这样的错误。
普通人则相反,他痛恨观照自己带来的痛苦,他喜欢呆在自以为是的舒适区里,即使他因为不断犯同一个错误,他也不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顶多指责老天的不公或别人的陷害。
什么事痛快?痛快就是战胜困难和痛苦之后,体验到了无比的强大、自豪和喜悦。
那么我可不可以选择逃避呢?有口饭吃、有张床睡就好了,我才不去挑战自我呢?醒醒吧,你吃饭不要花钱吗?吃完饭不要收拾垃圾呢?
你已经错过了仅仅作为动物的“简单”生活,你在动物的基础上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你的一举一动都和这个社会相连。如果你选择舒舒服服活着,你就陷入了苟且链的恶性循环,越苟且越落魄,越落魄越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