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一本一经出世,就快速占据各大图书榜单及网站头条,就连书店都将其摆放在了最为显眼的位置。一时间,它好评如潮,风头无二。作为读书的爱好者,你避之不及,必不可免的清楚,明白,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叫做《皮囊》的书在那里“闪闪发光”。
今年8月,可乐机缘巧合下从朋友家里看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就书的外壳而言,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淡黄一片,配上从下至上的褐色条纹,整体看上去就像是将黄河从地图上单拿出来一样,很舒服。
这是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舒服。都拿在手上了,又怎么能不看看呢,所以正式的评论,从现在开始。(年少轻狂,求同存异。)
序
开篇,是韩寒、刘德华、李敬泽先生三人分别做的序。韩寒和刘德华的序,可乐就不多说了,把他们序中的人名,书名拿掉,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不喜欢。其次是李敬泽先生写的“认心,认人的《皮囊》”一篇,也是可乐能提起兴致谈谈的。虽说序言不是正文,也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可乐仍然认为这篇序言即使放在整本书里,也是最为拔尖的,看完后,让人对这本书食指大动。可你若是看完全书,回头在看,让人感到好笑的也全在这篇序言上。
关于本书的内容,李敬泽先生写了两段,一段在开头,一段在篇中。开头那段166字,正是正文中列在第三篇《残疾》的感悟,短短数百字,马上就激起你买下书的欲望。
而篇中那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长大了。这个长大的人,从父亲开始,把与他有关、有缘的人照亮。他为此专门写了这么一本书。”算上所有标点,53字,53字,就是大半的《皮囊》。
李敬泽先生为什么就这么轻轻一笔带过几乎所有?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他把他认为好的写了!值得感悟,写了!其余的呢?没错,不值得!
你若是反驳,序言哪有面面俱到的,我笑你没看过书;你若看过,仍要反驳,我只会笑的更为张狂。
所以,我给这本书下的定义是——终究只有好看的皮囊。
序言翻过,正文开始。
这个世界上,有些书读起来就像是去西餐厅用餐,开胃菜,副菜,主菜,饭后的甜点,最后在来上一杯美美的香茶,舒服! 而《皮囊》这本书品尝起来,却仿佛先上了主菜,将最为香郁的一小块牛放在你舌苔上,把你好奇的味蕾完全打开,吃的你是口液横流,眼睛放光。可等你在品尝下去,留有的仅有一碟开胃小菜,完全打开的味蕾上传来的是让人皱眉的苦涩。但你想着之前与众不同的主菜,仍是屏着气往下吃。副菜,甜点,香茶,混在一起,让你根本分不清,让你完全忘记了主菜的味道。
这一套顺序,将书里最为精巧四篇放在全书的最前沿,使挑书的人在驻足读起时,仅看到前几篇,就全身心震动,这样买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前四篇的优秀,配上出版商铺天的宣传,上市两个月,销量破20万册,豆瓣评分高达8.9。2016年12月,破150万册,可你在看如今的豆瓣、知乎,大都是差评。
这个时代终究是他们赢了,毕竟销量放在那里,呵。
当然批评归批评,能卖到150万册的书,也绝不是单靠宣传能够如此“成功”的。《皮囊》前四篇可以说也都还不错,有两篇可乐非常喜欢,不急,慢慢来。
第一篇——《皮囊》
这一篇可乐个人觉得还可以,但不是特别优秀,用书里的话简单说说,知道这两句就可以了“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盛,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秽给拖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也是全书的树眼,但请记住这是一本散文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
可乐很喜欢这一篇,它很好的向读者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母亲形象。
全篇以时间为线,以家中屋子的四次修缮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而每一次屋子的修缮,家里都发生着相同的一件事:从贫困走向复兴。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复兴的结局却惊人的相似,应了篇目中母亲的那句:“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走的。”
前两次修缮中,父亲是个英雄,而后两次,他已中风,半身瘫痪,在第四次还未完成,就已经去世,且第四次在明知道要被拆的情况下,仍坚持建造。在这最后两次修房中,家里爆发了极为尖锐的矛盾,姐姐没嫁妆,“我”没学费,父亲埋怨不给他钱看病,为此母亲一度想自杀。但最终,如雨后天空,或许没有刷朋友圈彩虹,但平静祥和。
首先,我必须提出:这位母亲是倔强的,但绝不是死爱面子之人,否则她不能能忍受修房所带来的人言恶毒。知道这一点,在看这篇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为什么母亲如此坚持修房?不要仅仅说是爱情,仅仅是爱情不足以支撑她一而再再而三的修下去。
前两次的修缮,用父亲最为辉煌的时刻。中风后,父亲一下子成了废人,这对于一个中年刚过的男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语言即使有再大的力量,在疾病面前都显得软弱无力。
什么,到底什么能让这个男人重新披上红色的披风,即使他不能飞翔。
母亲给出的答案是修房子,一层一层修,要盖的最高,最气派,即使这会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再添上一层灰。其中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书里这样写,每当有人从门口过时,母亲就抬起头微笑道:“没办法,儿子要盖,有志气!”想想,听到这话的人在晚间的餐桌上会怎么说:“嘿,老蔡家那儿子可真有出息!”或许人变老了的时候,孩子的荣光就往往成了自己的,这不仅是母亲的,更是父亲的。
除了母亲心里对父亲不能明说的爱,这房子其实更多的是母亲心里的一个盼头。在母亲眼里,房子就像家一样,房子一步步好起来,这个家也会一步步好起来。或许这就是书这样写的原因,母亲和我说:“我还是不甘心,我还是不服气,我们就不能站起来。”以及文末那句“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第三篇《残疾》
也是可乐全书最喜欢的一篇,这篇作者将“父亲”这个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一个父亲,一个曾经辉煌的父亲,一个曾今痞气十足的父亲,到头来“退了层皮,被身体的疾病剃掉整整一圈”的病人,如山如海的气焰灭了。两者形象的极大反差,也使得成为病人的父亲,更动人的原因。
或许病人就是这样,都有个观念:我能好。或许所有的病人,不,该说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观念,不然怎么骗自己,不骗自己这条命该怎么过活?呵,谎言在此刻拥有无限的魅力。但谎言之所以称之为谎言,因为它终有一天会被拆穿。而在疾病的面前,它更是不堪一击。
拆穿,所有人陷入绝望。
文中的父亲还好,仍要骂娘,骂得好啊!试想他倘若是躺在床上,满脸笑,一副我不在乎的模样,还反过来安慰亲人,朋友。想想,他满眼泪花,却目光如电,脸上眉飞色舞,嘴里光芒万丈,妙语连珠,却不得不配上一床的屎尿。想想,那个更让人不安,心疼。
谎言没了,父亲脱去了“父亲”这层外衣,成了孩子,不再假装坚强,不在恪守什么规则,甚至会随意的发脾气与撒娇。
但即使“我”是这这样对他不满,凶他,到最后,最后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大哭起来。这里推荐大家去读一下最后一小段,人物情绪的快速转换,从压抑到释放,短短数十字,充分体现着儿子对父亲那份说不出的爱,也是让这篇小说的层次瞬间上升。
第四篇《病房里的圣诞节》
没有太过仔细的阅读,但能看出来,这个人啊,一旦得病,到头一定会变得非常可爱。其余的不想再多说,觉得没有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中病房故事写的好。
之后书里九篇加一份后记,可乐没有看完,看到《厚朴》就弃书了。因为对于儿时玩伴的故事读起来很不舒服,记住是很不舒服!书中的“我”就仿佛不在书里,像是个上帝,已成功人士来俯瞰儿时的玩伴,没有丝毫孩子该有的童趣,写的太用力了,并且赶稿的痕迹明显。可乐不再评价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读(最好别买)。而此后书中主角总结就是:文艺凤凰男,书是:一眼吃惊,多读一篇就多一份失望。
而可乐为什么不留情面的批,因为从前面四篇,可以看出作者能写好,但后面他告诉你,他不想。不想还出书,那出书为了什么呢。为了心中的艺术的火?那总该再准备准备。为了被骂?总不至于吧,所以我想来想去,只能是为了钱了。更重要的是,失望,无以复加的失望,前几篇故事带来的感动,最终化成了一股气,一股狠狠吹向心里愤怒的气!
满分十分,可乐评分:6分。推荐篇目:《残疾》.《母亲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