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内容整理集结而成的,全书讲解了那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有了群体间“熟习”的关系,这种“熟习”再联结血缘与地缘等因素,使乡土社会的结构变为“差序格局”,使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变为“礼治秩序”,所以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当我读完这本书,对乡土中国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我所看的《乡土中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全书由十四章构成,其实也可以说是十四篇文章构成,每篇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第一章是乡土本色,第二章就接着分析了在这种以土地为主体的乡土社会推行文字会困难重重的原因。然而每一章又都可以分离开来独立成篇,总体上又是一个层层相继的关系,并且作者行文流畅,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也很轻松。
通读全书,我个人对前两篇影响较为深刻。作者在开篇即讲述了乡土本色,这“本色”是什么呢?就是“土”。作者并没有对“土”表示藐视,反而称赞“土”字用得很好,因为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的基础正是土地。因此,在“土”的基础上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于是,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写道:“在汉代农商孰重曾引起一场大辩论,结果是农派胜利了。这是乡土社会的本色。”而农业又连接着中国社会的传统,所以接下来的章节中提到了乡土中国的其他特征,由此可见第一章《乡土本色》是具有统领性的。
因为我也来自农村,了解农村人的生活。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里强调了土地对乡土社会的重要性,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有着不同的特点。“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一点我很赞同:我所生活过的农村就是这样,我一出生就是在那里,我的祖辈们也是这样,因为他们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还未冲击农村以前,农村人是不需要太大变动的,他们在土地上耕种,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土地人;但因为土地的承载能力有限,便引起了人口迁徙,我们村少数几户外姓人便是这样来的。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农村人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社会的表现。
至于后来讲到的各个特征,我认为其精髓是《差序格局》,这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差序。所有事物都有一定差序,如果没有差序,千篇一律、又何谈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呢?正是因为这多层结构的差序,才使我们看到了乡土中国的众多特征。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具有伸缩性。如红楼梦中,在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表姑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事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的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同时,本章中又运用精辟的比喻,“木柴”与“波纹”,通过中西社会格局的对比,显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中国的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西洋社会却是不同的,“有些像我们在田里的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以“伦”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与西洋的团体格局进行了比较,勾勒出传统社会的轮廓: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在当代社会中,试想每个人都是石头,当这些石头一起扔进水中的时候,就产生了许多的中心点,这些点各自推出去的波纹在不断交汇,而且还不断移动。这种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圈子也一定会随着势力的大小而变化,你得势的时候亲戚可以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会是门可罗雀。在我看来,这种可伸缩的差序格局也影响了我们对同一件事的判断。比如说:我们大家对官员贪污腐败都抱着痛恨或极力排斥的态度,但如果是自己有点腐败的小作为,或者是好朋友能有这样的能力,就变成津津乐道很有面子的事情了。对于不同的环境和人,很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对待方法,亲朋好友在一起攀关系讲交情,社会规则中就被加入了种种的潜规则。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幼年时以及少年时代所生活过的那个小乡村。我觉得书中所描述的一些场景、一些情况我确实亲身经历过,除了上文提到的,再比如说《无讼》这一章中,“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确实如此,乡下人是怕打官司的,一方面是打官司要花钱,而乡里人赚的都不多,有钱人家都是少数地主;另一方面方面是没必要,一些小的纠纷往往很快就能处理好,更何况相邻间的相处是长期的,打官司难免伤了和气。另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乡土社会的一些规则是不变的,譬如“土方”,而违反这些规则的人往往会被这个村子的人所唾弃,那他在这片小天地里的生活也会变得非常难过。
对我来说,《乡土中国》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虽然它本身创作的时代离现在也有近七十年,在中国的好很多地方与书中所说的情况也已是大不相同,但是至今在中国的某些地方任然适用。比如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关于乡土社会的较为淳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也正是身处激烈竞争中复杂的人们所应该了解的,我觉得它能让我们了解一些人性之中的本与真。
费先生也指出,社会迅速变革的过程,有效冲击着许多乡土社会的各种格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巨大的冲击,血缘和地缘的分离,使得人们不再圈定在一定范围内,而是更加迅速的流动,书中所提到的礼治秩序也一定会被打破,而差序格局则会一直存在着。
这本书出版距今已有七十多年了,社会变迁的过程我们有目共睹,但中国的本质还是乡土的。有着五千年乡土文化浸润的中国人,骨子里的风气不会一下子消失,身上的泥土味也不会马上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