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长期以来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1230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总结了过去四年(2019-2023年)的治疗经验,结果表明:62.1%的患者可以接受靶向治疗,这种精确打击癌细胞的方法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21.7%的患者可以接受免疫治疗,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症,成为没有靶向治疗选项患者的重要希望。
在过去,肺癌的治疗方式主要依赖于手术、化疗和放疗,但这些方法往往无法针对癌细胞的具体特征,因此效果有限,而且副作用较大。而靶向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靶向治疗的关键在于基因检测,医生可以通过分析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找到癌症的“驱动基因”,然后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在这项研究中,64.8%的患者被发现携带了驱动基因突变,其中62.1%的患者成功接受了靶向治疗,主要包括:
EGFR突变(33.7%):最常见的肺癌驱动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通常对EGFR抑制剂(如奥希替尼)反应良好,生存期显著延长。
ALK融合(7.6%):这类患者可使用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KRAS突变(9.6%):近年来,针对KRAS突变的新型靶向药物(如索托拉西布)已获批,给这类患者带来新希望。
ROS1、ERBB2、MET、RET等其他突变:虽然相对少见,但相应的靶向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研究显示,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达到了26.7个月,相比于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9.3个月),生存期几乎是其三倍!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的有效性,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都应尽早进行分子检测,以确定是否可以接受靶向治疗。
对于那些未检测到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35.2%),靶向治疗并不适用,他们过去通常只能依靠化疗。然而,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疫治疗的原理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尤其适用于没有靶向治疗选项的患者。研究数据显示,21.7%的驱动基因阴性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而他们的生存期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疗法的有效性: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16.4个月;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生存期仅为11.5个月。
免疫治疗的代表性药物包括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这些药物能够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系统的“伪装”,让T细胞恢复杀伤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研究表明,免疫治疗特别适合PD-L1表达较高的患者,因此在治疗前进行PD-L1检测也十分重要,以便筛选出最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
从这项研究的数据可以看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各有优势,关键在于每位患者的基因状况。一般来说:如果患者有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ALK、KRAS等)→ 推荐靶向治疗;如果患者没有驱动基因突变,但PD-L1表达较高 → 推荐免疫治疗;如果两者都不符合,则通常采用化疗或联合治疗方案。
这项针对1230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精准医疗(基因检测+个性化治疗)正在改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让更多患者受益。未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药物可及性的提升,更多肺癌患者将迎来更长的生命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Shah M, Noronha V, Patil V, et al. Genomic profiling of driver gene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terns of treatment and impact on survival outcomes–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of more than 1200 patients[J]. Clinical Lung Cancer,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