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之趣
——文言文教学课外拓展例谈
周末偶然读到潍坊高新七年级学生李琰璘的文言文《顾稚子勿忽长》,颇赞。二孩来袭,老大的心事向谁诉?被忽视的惆怅心结如何排解?一落千丈的地位怎样调整?和谐的家庭氛围依靠什么?这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用颇具哲理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 于是印发给学生,带领自读这篇文言版的长女之烦恼,了解其为“家和”所做的改变。和同龄人共成长同思索。 大意自然是懂得,然而说准确并不容易。课内外的知识迁移功底此时便可见一斑。倘使上成翻译课,亦是无趣,况且一向不喜如此。 于是从读准题目入手,“长”的读音奠定了理解的基础。原来就是照顾小的,不要忽视大的呀。“蓬头稚子学垂纶”,其实,“稚子”并不陌生。 开篇讲述妹妹出生后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今昔对比,概括成短句:昔日母女交流与,其乐融融;今朝争吵频繁,相去愈远。昔日督促学业,检查解惑;今朝无暇顾及,孑孓独行。昔日常伴出行,接触外界;今朝日待家中,惟闻叹息。叫人怎么能不伤心?于是发出呼吁:顾稚子,勿忽长,多与长语,多同长娱。若此,则二孩时代长子之大幸也!叙述家情,描写现状,发出议论,直接抒情。那些家中添了弟弟妹妹的同学,仿佛道出心声,感触尤甚。借助“丁酉”,我国独有的天干地支与年份的关系也渗透一二。
倘若一味抱怨,只是呼吁,那解决不了问题。试看李琰璘同学如何解忧。读罢即知:改变自我,促家和谐。具体改变,列举一二:闹中取静,徐适妹哭;谨勿坠物,不致妹惊。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有家长赞誉侧面印证。学生尤其喜欢她以譬喻入理:欲成一拼图,必棱角相和。为了拼成“家和”这块拼图,李琰璘同学也是蛮拼的,磨掉锐气,更改缺点,就是为了迎合妹妹。这样的胸襟,有几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能做到呢?且能说出“闹中取静,方为大静,心静则境静”这样的哲理,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颇有异曲同工之趣。积累“桑榆”,勾连第一段的“孑孓”,顺势文言文中常见的借代现象。
那么对于这个让自己地位每况愈下的不速之妹,姊姊持何态度?学生即言“好”,又一个多音字,一辨则知,读去声,喜欢、喜爱之意。这个小家伙为何招人喜欢?引导积累了一组四字词:白白胖胖,笑靥如花,憨态可掬。就像年画里蹦出来的胖娃娃,怎能不惹人疼爱呢?哪个词表现了爱的程度?学生迅速关注到“甚”,十分、非常。所以姊姊经常逗她玩,看着她,烦恼都烟消云散啦! “我觉得这个姊姊特别偏爱妹妹,你发现了吗?” “其将来必美,必聪慧好学,必为吾之骄。”“必!”看来,语言训练还是有作用的。 妹妹引发了姊姊对未来的思考:今朝护妹,他日相携。孩子们特喜欢“来者,姊妹必相携,相顾,相援,相伴”和“父母终会去吾,然吾有妹,妹亦有我”这两句,这不正是很多父母要二胎的理由么?情感教育顺势渗透在他们的喜欢里。言简意赅,用少量字表述丰富的意思,文言的魅力亦被发现。
那些曾经熟悉的词汇,在阅读中温故知新;那些全新的面孔,在积累中日渐丰厚,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在理解中熏陶感染。其实,细心品读,文言亦趣味盎然!
附: 顾稚子,勿忽长
李琰璘
丁酉冬月,吾妹降生,时至今日,不盈百日。吾由小至初,课业陡重,心怀忧虑,尤需关照。然妹占父母之时力,父母无暇伴我。母须哺乳,无暇出,寒假盈月,日待于家,不知外界之变。吾每坐于窗前,顾蓝天,惟叹息。母须顾妹,少与吾语。忆往昔,无妹之时,吾常与母语,其乐融融;叹如今,难相顾,无相知,常相争,母女之心相去愈远,悲乎!妹之来,家愈忙,父母亦无暇顾吾课业,吾需自学,无人查吾作业,无人为吾解惑,吾于学业,孑孓独行,常觉前路渺茫。形势使然,吾渐独立,此桑榆之得也。吾有一言,告天下父母:顾稚子,勿忽长,多与长语,多同长娱。若此,则二孩时代长子之大幸也!
欲成一拼图,必棱角相和。吾为成家和之图,锉己锐,更己缺,合于妹。吾喜静,须学于清净之地。然妹常哭,声甚大。吾忍之,于心告己:闹中取静,方为大静,心静则境静。徐之适妹哭,其声虽大,亦不扰吾。昔者,吾性莽撞,常致物坠地,无以为然。今者,坠物之响,常致妹惊,常致妹哭,吾遂甚谨,无有类事,吾妹安然,父母亦赞吾成大人矣!
吾好稚子,吾妹白白胖胖,脸挂笑容,憨态可掬,若自年画出。吾甚爱之,常与之戏。见其一笑,烦恼皆亡矣。吾常思,待其呼吾一声姊,吾必喜极而泣。吾每坐妹旁观之,心中必忖:其将来必美,必聪慧好学,必为吾之骄。今者,吾为姊,谨护吾妹。来者,姊妹必相携,相顾,相援,相伴。父母终会去吾,然吾有妹,妹亦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