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直面故事偏误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散文‖直面故事偏误

我站立在一片名为“历史”的广阔废墟之上。夕阳将它的余晖,这最后一份慷慨的赠礼,涂抹在断裂的柱石、倾颓的拱门与荒草掩埋的铭文之上。

风,这永恒的说书人,穿过石隙,发出时而呜咽、时而呼啸的音调,它仿佛在执着地讲述着什么。而我,如同一个迟来的旅人,努力想从这庞杂的、破碎的遗迹中,辨认出过往的真相。

然而,我听到的,却总是后世那些伶俐的说书人精心编织的、条理分明的故事——关于英雄的伟业、帝国的兴衰、文明的冲突。

这些故事有着诱人的起承转合,有着善恶分明的角色,有着足以让人唏嘘或振奋的结局。它们像一张张清晰的地图,试图将这片无垠的废墟归纳进一个个整齐的方格。

可我脚下那些硌人的、无法被纳入任何故事的碎石,那些沉默的、没有留下姓名的瓦砾,又在诉说着什么呢?这种困惑,便是我对“故事偏误”最初的、也是最深的惕厉。

我们人类,似乎是天生的“故事瘾君子”。我们的大脑厌恶混沌与随机,渴求秩序与意义。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将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一生的履历,还是一个时代的变迁,都编织成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的叙事。

从祖母炉边讲述的家族轶事,到史官笔下煌煌的帝王本纪,再到现代媒体包装的新闻事件,无不渗透着这种“故事化”的冲动。卡尔维诺在他那些充满智性光辉的小说中,早已窥破了这一点。

他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借马可·波罗之口告诉忽必烈汗,记忆中的城市、欲望中的城市、符号中的城市,层层叠叠,真正的城市面貌反而隐匿不见。

我们讲述的“故事”,正是这样一座经过精心筛选、修剪、排列的“城市”,它排斥那些不适合编进故事的一切偶然、琐碎、矛盾与无意义之物。

故事偏误,就在于我们错把这精心构建的叙事当成了现实本身,并用它来扭曲我们对真相的理解。

这种偏误,其危险在于它极强的诱惑性与隐蔽性。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证可能让我们昏昏欲睡,而一个情节动人的故事却能让我们热血沸腾、深信不疑。我们为悲剧英雄的命运掬一把同情之泪,也为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拍手称快。

在这情感的共鸣中,理性的审慎便悄然退场。故事赋予复杂现实一个简单的因果链,为无常的命运提供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这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对确定性的心理需求。

加缪笔下的“局外人”默尔索,之所以让社会感到不安与愤怒,正是因为他拒绝按照世俗约定的“故事脚本”来表演自己的情感——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他说不出冠冕堂皇的悔恨之词。

他的真实,戳穿了那套维系社会理解的、充满“意义”的叙事泡沫,因此他必须被消灭,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挑战了“故事”的权威。

历史的书写,往往是故事偏误的重灾区。一个个王朝的更迭,被简化为明君与昏君、忠臣与奸佞的道德剧;一场场复杂的战争,被归结为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

那些真正驱动历史的、缓慢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那些无数个体微不足道却又真实无比的日常悲欢,那些关键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都被无情地过滤掉了。

我们读到的历史,是一部情节紧凑的“剧本”,而不是那段泥沙俱下、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真实时间”。甚至我们个人的自传,也在不断地被自己改写和润色。

我们倾向于记住那些符合自我设定形象的事件,忘记或重新解释那些与之冲突的经历,将一生整理成一个关于“我”的、连贯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这故事或许能给予我们慰藉,却也遮蔽了那个更为复杂、或许也更真实的自我。

那么,我们该如何抵御这种几乎出自本能的“故事偏误”呢?卡尔维诺提供了一种策略,那就是“解构”与“重组”。他那些如同精密仪器般的小说,正是在尝试打破线性的、因果的叙事枷锁,向我们展示意义的多种拼贴可能。

面对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无论是关于成功人士的励志传奇,还是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单一解释,我们都需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感。我们要学会像一位冷静的解剖师,尝试将这个故事“拆解开来”。

问问自己:这个故事的叙述视角是什么?它隐藏了什么?它强调了什么?又忽略了什么?那些被情节需要而边缘化的“配角”,那些被因果律所排除的“意外”,它们的真实境况如何?

加缪则从存在主义的立场给出了另一种回应:直面“荒谬”。他认为,世界本身并不天然地蕴含我们所渴望的那种清晰的意义和目的。

当我们这种求意义的渴望,撞上世界的冷漠与混沌时,“荒谬感”便产生了。承认这种荒谬,并不意味着绝望,而是意味着一种彻底的诚实。

它要求我们放弃用预设的、完美的“故事”来强行包裹生活的企图,转而勇敢地接受现实的碎片化、偶然性与无意义成分。

就像西西弗斯,他清醒地认识到推石上山的行动是徒劳的,但他依然选择投身于这个过程本身,在这种对荒谬的清醒意识中,他获得了某种自由。

对于我们而言,这意味着在倾听和讲述故事的同时,始终保持一种对“非故事”部分的敏感与尊重。

我可以尝试一种“陌生化”的训练。譬如,挑选一位被无数传记和传说包裹的历史名人,暂时抛开所有那些耳熟能详的、赋予他“意义”的戏剧性事件。

仅仅去罗列他一生中那些最平淡、最琐碎、最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细节:他某年某月患了一场感冒,他喜欢某种食物,他与某个陌生人发生过一次无足轻重的争吵……

当你将这些与宏大叙事“无关联”的碎片拼凑起来时,那个被神化或模式化的形象也许会开始松动,一个更具体、更复杂、也因此更真实的人,可能会从故事的阴影中渐渐浮现。你会吃惊地发现,支撑那辉煌故事的,是何等脆弱而偶然的基石。

夕阳终于完全沉没,废墟被笼罩在深蓝色的暮霭之中。风的讲述并未停息,但它此刻的声音,不再像一条清晰的叙事河流,而更似无数片树叶同时摇动发出的、混沌的沙沙声。

这声音里,有帝王的号令,有士卒的呐喊,有诗人的吟哦,有商贩的叫卖,也有无名者无声的叹息。它们交织在一起,无法被提炼成一个单一的主题。

我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读懂这片废墟,但至少,我学会了警惕那些过于动听、过于完美的故事。真正的理解,或许不在于找到一个唯一的答案,而在于拥抱这丰富的、矛盾的、拒绝被完全故事化的沉默。

在这片浩瀚的沉默面前,保持敬畏与疑问,远比急于获得一个确凿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所有简化的故事,都是对真实世界丰富性的某种剥夺。而真实,即便它是一片废墟,也值得我们用最诚实的态度去面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内容少真的更容易记住吗? 下列故事你更容易记得哪一个呢?故事一:“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故事二:“国王死了,...
    LifelongLearn阅读 4,606评论 0 1
  •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散文‖小心确认偏误 我书斋的北窗正对着一座年久失修的钟楼。石缝间探出倔强的蒿草,鸽...
    彧彧青春阅读 721评论 1 5
  • 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在开始科学思维之前,人们是通过故事解释世界的。神学比哲学更古老。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
    这不太好阅读 2,241评论 0 0
  •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散文‖拒绝确认偏误 我书斋的窗,正对着一面古老的灰墙。年深日久,墙皮斑驳脱落,露出...
    彧彧青春阅读 36评论 1 6
  • 【模型名称】 故事偏误 【模型说明】 抬起头看看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故事吧。 小A通过训练营的学习,成功升职加薪,年...
    zerocards阅读 1,670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