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英语考试得了一百分的“痛苦”经历。当我迈着欢快的步子来到讲台旁,准备从老师手中接过卷子时,老师一脸严肃地说:“这次碰运气得了一百分,不要骄傲哦!”
瞬间,我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所有的欢愉荡然无存,卷子上的一百分从胜利的果实变成了耻辱符号。
相信这样的经历不是我一个人。
小时候,每当被邻居夸奖某方面能干的时候,父母总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顺便还拧出另一项弱点出来吊打证明一番。
之所以会这么反应,因为长辈们信奉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那个时候的风气都是不谈优点、只找不足。
因为他们认为:太多表扬会让孩子自满,搞不好尾巴会翘上天,容易躺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他再也不会努力了。
事实证明,这种打压式教育已经伤害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直至成年,也未缓过劲来。
所幸,鼓励式教育忽如一夜春风来,现代父母越来越相信:“表扬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只有感觉好了,才能做得好,所以他会一直努力下去!”
但不幸的是,父母们一不小心又滑入了另一个极端,各种浮夸式表扬随处可见。
“宝宝真棒,吃这么一大口!”
“你真聪明,都能自己尿尿了!”
“干的不错!”“干的漂亮!”“你真棒!”
长期浮夸式表扬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孩子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可,听不得大人批评;也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抗挫力低;最重要的是,孩子无法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做好。
看来,大家对表扬还是有各种误解啊!
澳大利亚知名的积极心理学教授莉·沃特斯在其新书《优势教养》帮我们解开了表扬之谜。
人们之所以在表扬与打压的漩涡里转圈圈,都是大脑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作怪。
二元对立思维强调的是“非此即彼”,认为表扬要么有奇效,要么是毒药,最好的表扬只有一种。
但是表扬并非只有一种,我们使用表扬时也不仅仅只用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使用表扬的“均衡套餐”,即使用表扬组合拳,灵活合理地使用。
作者尤其强调,在使用表扬组合拳时,搭配“从优势出发”这剂良药,效果更佳哦!
R:从优势出发的表扬兼两者之长,它让孩子理解自己的优势(表扬个人),当他用到某些优势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或表现更佳时(表扬过程),父母或老师要给予他表扬。
首先,父母要学会分辨孩子在做某件具体事情时,身上表现出来的能力、才能、技能和积极的个性特征等内在资本,即孩子具有的优势。
比如孩子完成了一幅画,可能是发挥了创造力脑洞大开,也可能是充分运用了细致的观察能力让画画栩栩如生,也可能是坚持几个小时才完成。
当认可并表扬孩子的这些内在特质时,会让孩子进一步认可自己的优势。
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即会让孩子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下一次未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时,这种表扬会让他变得自我怀疑,进而不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
所以,需要再搭配表扬孩子的具体行动,以帮助孩子认清他的成功除了本身的优势以外,还有自己的行为的作用。这些行为是可以在未来重复使用,复制其成功的。即表扬过程。
还是孩子带回家的那幅画,当你发现在颜色使用方面很有特色,你可以这样表扬他:“看得出来,你充分发挥了你的创造力(优势),在颜色搭配方面很有新意(表扬过程)。”
从优势出发的表扬,就好比炒一盘新鲜美味、营养均衡的小炒肉,在食材本身营养成分丰富前提下,搭配火候和翻炒手法,出来的小炒肉好吃又有营养。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更容易理解父母的表扬,知道自身的努力被看见和认可,鼓励孩子进一步去培养自身的优势,培养良好的品质。
回想孩子上周刚刚拿回来的期末考试成绩单,无论高低与否,你能从上面找到孩子的优势吗?你能从优势出发,针对其行为或能力做出表扬吗?
试一试吧,相信会让你心情大大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