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第一章“引言”,尽管对一些理论术语还有一点懵懵懂懂,不太了解,但是通过阅读,关于儿童教育,有个自己的浅层理解。教育就是引发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但对于涉世不久的孩童来讲,必定需要成人的引导,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怎样引导呢?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所谓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是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无论是父母或是朋友、老师或是个体自己,只要拥有这些实践知识,就能马上懂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人的心里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内心都有一种向上的动力,这种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的一致性。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孩子,并掌握丰富的知识引导或指导他们,“帮助孩子”只是一句空话。首先应该了解以下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和联系。
“整体人格”是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认个所塑造。每个个体既是作品,又是作品的制作者。“个体行为”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呈现方式。这些行为与他的整体人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一个人的“整体人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个体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自卑感”或许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完善,不过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会扩大个体和客观事实之间的距离。或者自卑感过于严重,导致心理扭曲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通常情况下,“自卑感”能够激发个体向上的动力,刺激人们形成超越自己潜力的雄心。但是,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有时会毒化孩子的心灵,是他变得永不得安分、非常敏感,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以上的这些情况最终形成了孩子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在儿童成长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危害儿童的心里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了解儿童“社会情感”的好办法就是观察他的“个体行为”。
因此,根据第一章的学习,“整体人格”、“个体行为”、“自卑”、“追求优越”、“社会情感”的内在联系不是独立存在的,“整体人格”的形成取决于人的生活经历,是个体行为的日积月累的结果,“自卑”、“追求优越”又会刺激个体产生积极或过激的“个体行为”,促进在“整体人格的”的形成。最终体现在“社会情感”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