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居然已经在简书平台落户,日更月余。不知道自己怎么会一步步走到简书这个“坑”里来的。
细细思量,我得承认,也许在简书这个都是陌生人的地方,更适合来一场灵魂的裸奔……
上世纪90年代,还是纸媒的黄金岁月,年少轻狂无所畏惧的我,敢于一篇篇小稿子投到各种“旁门左道”的非主流杂志;
千禧年前后,曾经用过测试版的MSN,用来练习英语聊天,时间不长,但也是段经历;
后来曾经在博客耕耘数年,留下不少岁月里挣扎浮沉的痕迹,当然主要是个人思想上的自言自语;
再后来,是周边几乎所有人在微信里的集体狂欢时代,潮流之下,被“裹挟”着回归微信;
直到今年,进入简书,先是搬张小凳默默旁观,一月前开始码字,完成每天一篇的日更文章。
相信这个过程并非我独有,也许很多喜欢码字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少人都从微信那个熟悉的地方又跑到简书里来了呢?
以前听到过一个说法,说是喜欢码字的人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着勃勃“野心”,喜欢文以载道,发出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努力要扬名立万,青史留芳的。
一类是天生喜欢这种写字的表达方式,不码字不足以谈人生,不码字会可能会郁闷致死。码字是这类人灵魂“呐喊”的突破口。
前一种人我不大了解。
后一种人我觉得可能比较多。
后一类人虽然各式各样,但是我敢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害羞。
我这样说并非武断。看看众多中外作家或者艺术家(绘画、作曲、摄影也都属于比较特殊的码字方式)的传记,真实的他们往往骨子里都是害羞的人。
毛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年轻到老年,他一直是极其害羞内向的人,害羞到终生结巴。他一次次出行游历世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故事和文字,但是身边都少不了乐观积极替他开口张罗旅程的陪伴者。
张爱玲骨子里也是孤独的害羞的。我觉得,木心和李安也是。
骨子里害羞的人往往并非大家一眼看上去就是害羞的样子。
为了生存,害羞的人往往善于“伪装”。
一些我们身边的人,也许在大家眼里还是外向的类型,实际上那只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硬壳”,像蜗牛一样,用来保护自己内心那坨极其脆弱无害的软体。
很多时候,在同事和亲朋的眼睛里,他们可能还是健谈的、随和的、开朗的。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是怎样的纠结、怎样的“拧巴”、怎样的“拘束”,怎样的“不合群”。
可能有个姑娘年轻时很喜欢跳舞,甚至能够一连数小时自我沉浸在那些“狂野”的舞蹈里。
但是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成年之后,从来没有单独在人前开口唱过任何一首歌。
在小范围里她能够放松自如、侃侃而谈。但是在很多人的时候,只要手拿麦克风,简直就是来到了世界末日。
但是她找到了自己妥善安放灵魂的方式和出口,找到了与这个喧闹大世界和解的办法,那就是——码字。
在一个基本都是陌生人的地方,比如简书,虽然如很多人齐聚闹市,熙来攘往,发表观点。
但是害羞如我,仍可以偏居一隅,静静写下自己的想法,不求闻达,不被打扰,只让思绪流淌、灵魂放飞。
这,如果不是一种灵魂的裸奔,又是什么呢?!
写作的人是安宁的。
写作的人是幸福的。
写作的人是内求的。
写作的人是独立的。
不卑不亢,
不愠不火,
值得点赞。
祝各位晚安。
(罗溪写于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