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赶考路,致高考生金榜题名

夏木阴阴,蝉鸣阵阵,又到一年高考时。对于每位高三学子而言,这是一次拼搏的战役,也是梦想启航的跳板,承载着自我期许与无数目光的注视。

高考,是牵动社会的大事件。对于每一位学子而言,都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十二年寒窗苦读的检验,更是为了心中的目标全力以赴。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类似高考的“选拔”时刻。从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民文化素质。它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科举考试,他们得以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正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句诗道尽了寒门学子借科举跃龙门的希冀与可能。

提起考试,古代人要跋山涉水进京赶考。好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赶到考场,可严格的纪律令人崩溃。站在考场外等待时,古代考生早已狼狈不堪。不仅要自备笔墨纸砚,还得带上干粮草席。

考生入场时需经搜身的严格检查。以防作弊,考场把门的人更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粗暴地搜索他们的衣服,物品。若发现不对劲,立刻将考生驱逐出去。进考场后,每人一间“号舍”,门从外锁闭,考官来回巡视,连咳嗽声都清晰可闻。若发现作弊,轻则取消资格,重则流放边疆,连保举的官员都要受牵连,这般森严规制,让考生个个屏息凝神,笔尖落纸都似有千斤重。

据说,苏轼科举考试可谓艰辛,年方二十,当时,眉山才子的盛名已传遍蜀中。考场内,他挥毫泼墨,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如行云流水。主考官欧阳修读至“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惊为天人,却因文中典故生僻,疑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而屈置第二。待拆封方知是苏轼手笔,欧阳修不禁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场科举风云,不仅让苏轼名动京师,更成就了“出人头地”的千古佳话。

如今的高考考场,虽没有了古代科举考场那般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的搜身检查,也没有号舍那般压抑的环境,但考生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肩负的期望,却并不比古代考生少。就像我姑姑家的孩子,今年要参加高考,姑姑提前半个月就翻箱倒柜的,找出结婚时穿的那件大红旗袍。姑姑抖开旗袍时,褶皱里还落出当年婚礼上沾的彩纸屑,嘴里念叨着,当年穿它嫁进家门,如今要为孩子,穿着“旗开得胜”。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家孩子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姑姑眼里突然漫上一层水光,却使劲眨了眨眼把泪珠子憋回去。祝愿我的孩子“金榜题名”。这是她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是通往未来更广阔天地的关键一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考生们如同古代科举场上的勇士,为了心中的理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他们或许会紧张,会焦虑,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就像古代那些为了科举而日夜苦读的学子一样,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无论结果如何,每一位考生都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难忘的洗礼。他们将带着这段经历赋予的勇气,踏上新的征程。或许有的人会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大学,开启新的学习生活;或许有的人会暂时失意,但只要怀揣梦想,未来依然充满无限可能。

因为,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它不能决定我们的全部,但却能为我们的人生开启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实现更远大的梦想。祝愿每位高考学子笔锋所至,心之所向,得偿所愿,金榜题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