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总免不了争抢玩具或零食,父母往往会教育孩子:要谦让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想要孩子玩具时孩子不愿意,父母一般也会教育孩子说,“给小朋友吧,不要那么小气,过后再给你买一个。” 孩子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是,玩具大家一起玩,好东西要学会与大家分享,否则就是自私,被认为缺乏家教。
孩子喜欢自己独占,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分享时,可以逼着孩子把玩具分享出来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孩子将来会变得很自私吗?家长一定要时刻教育孩子谦让,从小就学会与人分享吗?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经济学家、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恩斯特·费尔曾经主持过的一个很有名的“糖果实验”。
在实验中一共邀请了229名3-8岁的瑞士儿童参与了三轮不同的实验,每轮实验中的参与者都会面临两种不同的选择:
在第一轮实验中,每名参与试验的儿童获得一份糖果,他面临的两种选择是将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另外一名儿童平分。
在第二轮的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三份糖果,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把两份糖果分给另外一名儿童,自己留一份,或者与另外一名儿童平分这三份糖果。
在第三轮的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面临的选择是把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他人平分。
恩斯特发现,参与实验的儿童,他们的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第一轮实验中,近80%的7--8岁的儿童选择与另外一名儿童平分一份糖果,在第三个实验中,虽然面对着双份糖果的诱惑,仍有高于40%的7--8岁的儿童选择与另外一名儿童平分,而3--4岁的儿童只有不到9%的人会选择与对方平分,而在第二轮实验中,多数的7--8岁的儿童是不愿意让另外一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而自己仅得一份,恩斯特得出结论,3—4岁儿童普遍呈现出利己的倾向,就是不考虑其他孩子的利益。5--6岁儿童的表现相差无几,但7--8岁的儿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所以,3--4岁的孩子通常是最自私的。
通过“糖果实验”再看之前的问题可知,自私或许是孩子的一种本性,3--4岁的孩子通常是最自私的,孩子要懂得与人分享,通常要等到7--8岁左右。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通常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孩子最为自私的阶段,教育引导也许作用不大,强迫孩子谦让和分享,对孩子而言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相反还可能会起反作用,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等占有欲获得满足之后,在大人的引导和示范之下也许更容易学会分享。
那么,作为父母,可以尝试从以下四方面更好的去引导孩子学会谦让和分享。
(一)要尊重孩子的物权,尊重孩子使用自己物品的权利,当孩子自己的玩具不愿意给其他孩子时,父母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让他有捍卫自己界限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充分享受“物权”后,他才可能主动迈出分享的第一步。物权概念能让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尊重别人的物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即使是一个公共的玩具,也要按先到先得的顺序。如果父母总是侵犯孩子的界限,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而缺乏界限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利于培养责任感;经常侵犯孩子的界限还会使孩子不懂得维护自身的利益,将来有人侵犯他的边界时,他也会习以为常,这样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家长不要强迫孩子与人分享,要懂得尊重孩子的界限,一旦发现有分享行为时,要激励他主动“分享”并不断强化,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目前,我们的教育缺乏一种界限教育,除了物质上的界限之外,还有情感的界限。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喜怒哀乐的权利:没有考虑他有悲伤的界限和权利,当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反而会劝阻他的哭泣;没有考虑他有感觉的界限和权利,“总是妈妈觉得他冷就要多穿衣服和秋裤”;没有考虑他有学习界限和权利,都是父母给孩子安排很多的课外辅导兴趣班……当孩子多方面的界限没有选择权时,对事物的选择能力就会弱化,就会没有界限的概念,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慢慢的就会变得自私、不会谦让,不懂得分享。
(三)教育孩子学会心中要有别人,学会去换位思考,不能一味的满足迁就,呵护孩子,否则他的心中是很自私的,会缺乏同理心,教育孩子感觉到被别人伤害很不愉快的时候,请记得不要去伤害别人;得到别人的礼物非常开心的时候,请记得要学会回赠别人礼物,让孩子这样去想着别人,孩子将来才会受人欢迎,孩子在社会上才能非常好的立足。
(四)家长以身作则能潜移默化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孩子表现出对玩具、零食较强的占有欲,是建立“物权意识”的必经阶段,孩子不乐意分享时不要道德绑架强迫他。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孩子参与、体会:与其他家长约好一起带孩子游玩,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食物、书籍、玩具等,并让他知道有些物品也是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但他们愿意和他分享。周末邀请朋友带孩子到家里玩,共同分享美食和其他物品;家长看完的书、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馈赠给他人……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明白分享带来的快乐,日后当他们有了社交需求,并意识到分享所带来的好处,也就不会表现得如此“自私”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谈谈您的观点。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那些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静待花开校园随笔。(或搜索关注微信号:jdhk910xy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