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团体很有质感,一个厌学的大孩子贡献了案例,表达了很真实的想法。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带着时代的烙印的。 学习成绩本来很好的孩子,也可能因为缺少有效的父母陪育而感受到现实外部世界的残酷,重新退回幻想的安全岛里。
大家都想要反馈和求证自动思维干预的有效和成功,那个孩子委婉表达其实想法没变。我欣赏他的坦诚。在我看来,被允许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哪怕不够social,不够迎合,不够高情商,但是这种允许在平行空间里岂不是那孩子一直苦苦追寻却屡屡求而不得的渴望,在父母那里求而不得的却在这次团体里得到镜映。
是的,对每个人来说,现实生活除了残酷,也可以有真实。
我们在疗愈的工作里从来不是想要带给来访粉饰的现实,或者是催肥硬拔的希望感,而是帮助他积蓄内在的力量,能够在洞见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后依然能有勇气去拥抱生活。
大家做饼图归因时,也在抨击教育制度让孩子初中学高中知识,让每个孩子太累了。 如果运用例外技术,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家孩子没有上辅导班提前学习但成绩也不错。那是不是个例呢?绝对不是。 虽然不算多,但是学校里也还是有的。那么问题来了,让孩子卷和累的责任,究竟划给谁? 如果不是环境,只能也必须是父母。
都说作业多的写不完。 试问一下,有多少父母在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去练习去补习,包括提前教授。 父母的避风港功能本该过滤或削减掉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的。 但是多少家庭里,最大的暴风雨其实是父母带来的。
我个人认为,好的团体不仅仅呈现技术的练习,更有引发的共鸣和思考。 所以今天是一次好的团体活动。
今天还观摩了一场咨询。咨询师移情反移情介入很深,当然呈现的效果也很好。
问题又来了,过度介入“给”太多,似乎可以显出水平,或许可以让自己比较有满足感,也会增加来访的粘性。 但是工作的实质本身,我们是要陪伴和等待来访自己悟道的时刻来临。尤其是沙盘里,意象呈现的无意识张力已经很大,咨询师自己的解读和联想尤其是很深入的内容直接讲出来,其实也会干扰甚至侵入来访的心灵。 那个时刻,或许有飞跃发生,但是根基不稳难免预留了空洞。
这里又出现了同样的悖论,就是不去迎合来访的真诚和勇气。 毕竟,在咨询师这里,这样的精神洁癖可能带来的后果是来访脱落的风险。
很喜欢唐老师讲的一句话,是说咨询师的技术部分理论部分是可以学习练习的,那并不是咨询里的关键,更重要的师咨询师自己的阅历体悟融合本身的MBTI人格特质。我想,真诚与善良的品质,无企图的正念态度,以及能忍受慢下来的耐心,也是重要的可遇不可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