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长半衰期的流体思维
1.栅格化
栅格化思维是采铜在思维运筹学中提出的,即将一项事物的组成变量强制细分,再逐个对每个变量的值进行加减增删。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分析问题,以及创意的生成。
例如东哥提出消费品行业的十节甘蔗理论,即将消费品行业从价值链的维度拆分为十个变量: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栅格化思维。这样拆分变量后,便能将不同的零售电商平台代入分析,以及制定商业决策。
2.最小公理
欧式几何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宏伟的逻辑自洽体系,而欧式几何的基础仅有五条公理。阅读哲学上对于欧几里得的探讨,我开始思考,任何一个精神存在、物质存在、社会存在是否都存在一个基础公理,作为基础支持着整个体系大厦?观察这个世界会发现,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为宪法,优秀的公司将愿景使命价值观作为决策标准,一个人在决策时会依据个人价值观做出取舍,宏观物质运动遵循牛顿三定律...
费曼先生层问,如果所有科学知识都丢失了,只有一句话可以传给下一代,怎样才能用最少的词汇来传达最多的信息?他的答案是:所有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个世界里,似乎在任何一个有限度的范畴内,都存在一个最小公理范式。
这个最小公理范式未必仅是一条陈述,可能是几条,或者是一组。总之,我把最小公理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即不断寻找底层那个无需证明即成立的公理。用一个单词表示这种思维过程就是:minimizing 。
最小公理思维是我在2015年自我生长出的心得,我认为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商业分析元思维。
例如,收费软件时代,微软用了十几年来教育用户;免费软件时代,淘宝用了十年完成市场教育;当软件进入补贴经济时代,滴滴仅仅用两三年就完成了市场教育。从收费到免费再到补贴,用最小公理思维来分析其演进原因,在不同的范畴能得出不同的最小公理。例如在技术层,最小公理是CPU运算能力,正呈指数级增长。在产品层,最小公理是产品生命周期,趋零。财务层,最小公理是毛利率,趋零。如果仅作学术分析,技术演进当然是最底层原因,这样的分析能提供更深度的视野,但无法指导商业实战,因为无论是CPU运算能力还是产品生命周期,这样的变量是无法被创业者所掌控的。所以分析范畴停留在财务层,瞄准毛利率,指导实战才有意义。无论是淘宝大战ebay还是O2O的补贴大战,他们都是在市场导入期(注意这个前提),利用毛利率这个变量对友商发起进攻,毛利率成为了真正的胜负手。
3.可证伪性
信息即权利,这句话没错。二十年前改革开放时期,信息不对称造就了巨大的财富。而在当时信息稀缺的背景下,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取决于资源、胆识、机遇。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权利依然没错,但大背景中的信息稀缺已转向过载。顺理成章,甄别分析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成为继资源、胆识、机遇之后获取信息不对称的第四手,并且权重越来越高。
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思维之一,就是可证伪性。
证伪性是评判一个信息、言论、学说、知识是否值得学习和接受的标准。关于证伪性的谈论,哲学上已经有了结论。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就全篇讨论证伪性问题。正是因为科学可证伪,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才能迭代。
说一下反面,鸡汤理论的问题在于不可证伪,如:
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你的缺陷是你的优势。
只有坚持,就能成功。
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符合任何人的认知,完全正确,还能够解释一切。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能预先理解它,这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的脑袋装满了不可证伪的理论(人生鸡汤,职场鸡汤,创业鸡汤),那么他的思维将陷入全知遮蔽盲区,也就是说,这一类问题用这一个解释就行了,无需再学其他理论,因为这个解释已经将所有问题穷尽,这就是全知状态。一旦陷入全知遮蔽盲区,知识将不再发展,思考能力停滞不前。
4.三洽
证伪性能帮助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但批判性思考并非正确思考的全部。不仅要证伪,有时也需要证实,即如何衡量正确本身呢?
王东岳先生讲授“如何衡量正确?它的指标是什么?”时,用纯逻辑的方式定义了三大指标:
1、自洽
就是一个学说系统,它的内在系统整理完整而自洽,不出现内在冲突,而且这个系统包容了当时所有的信息量,找不见跟这个系统相关的反例。
2、他洽
任何一个逻辑变更或知识更新,它一定要能够融洽它此前或周边学说。
3、系洽
一个学说体系或者逻辑模型必须对新出现的信息增量能够含容,并使之通洽。
哲学结论是纯逻辑且抽象的,但依然能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听一个人讲述某个观点、言论时,三恰是我决定是否接受其结论的标准。由于创业的原因,平时我有机会与许多大佬交流,我发现牛人之所以牛,思维自洽是基础,他洽能力有所起伏,系恰者已是顶尖水平。而普通人都很难做到自洽,而不要提三恰。
如采铜所说:
1、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
2、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三恰关乎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创业的最大门槛,也是能力的分野点,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中,我都找到了印证。
除开所得,其余都是所失
每天刷朋友圈1个小时,一年我刷掉365小时,95%的文章都是垃圾信息,95%的时间都是浪费;
依然读了一些烂书,一天一本,两天一本,读的时候感觉基本是:对对对!这个说得太对了!
后面一想,我都觉得对那还读个毛啊,这种书籍处在我的舒适区,并没有卵用。反思为什么要读这类书,我想原因是为了刷心中的KPI:一年读几百本书,两个小时读一本书等; 80%的交流是没有价值。聊太多八卦无聊,没推动任何合作也无任何思想启发;
看了太多烂片,浪费时间也浪费钱;
....... 太多太多,实在无法归纳。
2016年学习迭代
1、书与深度文章
学习体系定位:体系构建。
迭代:深度阅读元学科的书,烧脑的书与文章,突破舒适区的书与文章,终极目标是思想自洽。不要将KPI设定为读多少书,要设定为完成几次思想跃迁。
2、与牛人交流
学习体系定位:检验知识,获取启发。
迭代:过去与牛人交流,总是期望能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反思后发现,每次与牛人交流时长在30分钟—60分钟之间,即使对方再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很难将一套思想体系说清楚。
另外,如果直接吸收对方提到的知识框架是有问题的,因为脱离了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思想体系,我们无法明确这个知识框架的适用范围与前提,直接拿来使用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使决策走偏方向。那么,为了将与牛人交流的时间价值最大化,我调整为做这两件事:
1、做知识检验,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去他洽牛人的理论,如果他洽,知识便得到印证。
2、如果不能他洽,从牛人的理论中获得启发,回来后沿着启发方向学习并完成他洽。
3、线下课程
学习体系定位:深度构建单点知识体系。
迭代:避开实战课程,多参加元知识课程。实战课程是热知识,去年我参加过产品创新课程,演讲者有周鸿祎、王信文、刘德等。课程讲者很牛,但热知识过多,产品元知识较少,学习性价比并不高。王东岳先生的课程由于时间问题我未参加,但看课后笔记却发现错失了一次思想迭代的机会,懊悔不已。
2016年,少碰热知识,多学元知识。
文章版权信息
- 原文作者:刘传
- 原文转自:http://mp.weixin.qq.com/
- 本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思维,高收益,三洽,学习,迭代
-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自己的CEO团队作者原创,所有版权归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