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网络初级第14期 吴燕 信阳坚持分享第478天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小高姐包饺子的视频,那真是一种享受。亲切的话语、精美的厨具、娴熟的操作、完美的饺子,让我深深陶醉其中,不禁想跃跃欲试。
上午放学,我跑到超市买了韭菜和鸡蛋,回家把韭菜、木耳、水豆腐、油渣都准备好。想到下午三节课,我提前把面也和好。因为想到放学回家可以包到和小高姐一样美味而又好看的饺子,就连下午连上三节课,我也没有觉得累。甚至对学生也格外和蔼可亲,因为我有一个期待: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其实,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吃饺子,吃饺子的次数不多,我也很挑剔。皮厚的我不爱吃,馅不好也不爱吃,饺子的形状不好我更是不吃。所以,如果吃饺子,我一定力争做到包自己喜欢吃的。很多形状的饺子我包的还是很不错的。
可是今天回家包这种饺子,还是很不顺利呀,这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 。像我这样还有一定做面食基础的人,包起来也是憋手蹩脚。首先是面团和得比较硬,过了。包了一锅,味道还是不错的,可是那个造型,看了让我自己都着急。我只能打开小高姐的视频,反复地暂停,一步一步看分解动作。不断地尝试,可是仍然达不到效果,怎么看都像挤在一起的大面团,我几次都想放弃。可是又一想:自己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尝试一种新的包法,如果今天再重复过去的熟悉老路,一点创造性都没有,更没有新的体验和感受,那么今天包饺子又意义何在?面团太硬了,那就留着明天吃手擀面吧,于是我又重新和了一团软硬适中的面团。我不敢放馅料,只得把面团当做橡皮泥一遍又一遍的去尝试。经过反复的失败,反复地尝试,我终于找到了对的手法。手的捏法和力度都很有讲究。只是仍然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看来包饺子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想包的好看,也需要一个漫长的锻炼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整得像艺术品一样。
包着包着,我想起早晨打卡时读的一篇文章。大家都在聊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讲的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做一万小时,就有可能成为精通这个领域的专家。一万小时定律最早是由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虽然在心理科学史上并没有这个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论提法,但是神经学家在另一方面证实了人类脑部确实需要很长时间去理解和吸收某种知识或者技能,才能让自己成为诸如顶尖运动员,音乐家,棋手等等的超级专业高手。
于是,很多家长把这个一万小时的概念运用到孩子的学习和备考上,认为只要孩子不断地刷题和积累经验,就能理解知识概念换来高分。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定律的成功,还需要三个主要的辅助条件。
首先,在开始一万小时勤奋前,孩子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关于某项学习所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并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展开训练。就拿游泳来说吧,只有当教练认定小学员的蛙泳动作正确了,孩子才可以开始100至1万时的苦练,而且在苦练的过程中还需要教练适时教导和评估。孩子能了解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由此做到有效的改进并保持良好的训练效果。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采用错误的训练方式,即使一直苦练,也达不到预设的目的。所以1万小时定律的成功前提不完全是时间长短的因素,还有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因素。
其次,孩子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而不是单纯的重复。练习、优化、再练习、再优化,这1万小时的练习,应该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趋势,这样孩子才能避免在同一水平原地踏步。还是以游泳为例,如果孩子仅仅直立在水中,用四肢不断地用力划水,那他即使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也还是停留在原地不会前进一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学习中也会遇到类似游泳原地划水的困境,不断地重复已掌握的知识,却无法向前迈出一步,导致事倍功半。
最后,让真正让1万小时建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兴趣。任何后天的刻意训练和技能的不断优化,都属于外部环境对孩子的作用。然而,只有当孩子对某一领域具有执着的兴趣和极大的热爱时,他才能在1万小时的刻意训练中坚持下来,让刻意训练发生作用。
因此,要想让孩子持久地获得好的学业表现,就必须先从学习方法入手,确认孩子采用的学习方法没有错。其次,避免孩子停留在低水平区域里重复的苦练。最后,还要挖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爱,这样孩子才会学的有趣,学的高效,学的有意义,并在强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向一万小时定律挺进。
真没想到,包个饺子,竟然把早晨打卡读书的内容重温一遍,并且还有如此深刻的感受。没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